營造聚落亮眼 永續發展價值
「金門縣瓊林聚落在地產業活化與傳統匠師意匠體驗計畫│瓊林宴商業經營模式座談會」日前假瓊林里辦公處舉辦,由執行單位邀集各界代表進行意見交流,希望不僅能保存瓊林宴的歷史風貌,更期許得以藉此帶動瓊林聚落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
瓊林對金門以及後世而言,絕對是一個傳奇的所在。史載,明熹宗天啟年間,進京為官的平林進士蔡獻臣參加瓊林宴時,答覆明熹宗垂詢其籍貫時表明「閩省同安瓊山保平林裡」,皇帝後來在1652年御賜里名「瓊林」,取代「平林」,增添文雅之風,沿用至今,萬古流芳,在明清兩代,蔡氏家族人才輩出,是知名的出仕官宦文武世家,計有進士6人、舉人7人、武將6人、貢生15人,這樣一個小村落能在歷代取得如此輝煌的榮耀,想是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也排得上號的。也因為有這般的文化底蘊與淵源,瓊林至今仍保存著400餘處的傳統建築,並在2012年登錄為「聚落」類文化資產,更是本縣最具代表性的單姓聚落之一。復於2017年呼應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政策,再獲競爭型「再造歷史現場│瓊林千年風華再現」計畫全國第一順位殊榮,爭取到文化部2億多元的經費挹注,預定到2020年時,將瓊林聚落的歷史風華作完整保存與呈現,將維護國定古蹟、瓊義路街屋、民防坑道保存再利用、重要民俗與傳統活動傳承保存、培養民間行銷能力、數位化內容建置、科技導覽等工作多管齊下,讓瓊林「千年聚落,風華再現」,成為金門人光榮的重要資產,並能讓未來觀光客到金門旅遊時發掘獨特的樂趣。「瓊林宴商業經營模式」正是計畫的箇中一環,但對許多人而言,如何透過一次饗宴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透徹一個地方的情感與鏈結,或許才是我們更該關心的事。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就「再造歷史現場」而言,它急欲傳達的是豐厚的人文情感,而非僅止於表象物件的改造或空間型塑;歷史之所以有生命,更在於其賦予時間長流的內涵。「瓊林宴」對許多人而言,或許只是一場餐宴,但如何透過餐宴傳達蔡氏宗族共同中心信仰、傳統的倫理制約生活結構、族訓管理社會秩序,以及聚落內在的凝聚力等等,才是至關緊要的節點,這也是瓊林這個小聚落之所以能成為現代社會文化瑰寶的關鍵所在。職是之故,瓊林宴欲商業化或許是正確的方向,但它絕不是一套觀光餐,或任何旅行遊程中一站而已,而是應該將其打造為一個「套裝」,一個瓊林聚落歷史文化的豐盛饗宴。當然,既然是訴求商業化便有市場接受度的問題,商業模式需要嘗試,但卻需從全局觀,而非執著於箇中一環;這就有如瓊林宴是「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中的一部分一般,「歷史現場」的商業模式絕非僅止於瓊林宴,而是延伸到全程的史蹟導覽、文創品開發,乃至人文藝術團聚與串連等等,如此方能重現歷史現場的精神及內涵,並達到永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總之,對一個有歷史與故事的傳統聚落而言,與其說是將其觀光化,不如說是重新淘洗、梳理其文化底蘊,並賦予其現代社會的功能與價值,傾力令其成為新時代的新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