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明掃墓 慎防「恙」

發布日期:
點閱率:905

清明節連假,正是出遊活動時節,鄉親前往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可能接觸到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而增加感染恙蟲病的風險,金門縣衛生局特別提醒鄉親於掃墓或野外活動時,可穿著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避免被恙蟲附著叮咬而感染恙蟲病。
依據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3月25日,國內共計67例恙蟲病確定病例,個案感染地以台東縣(20例)最多,其次為花蓮縣(15例)。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於每年4至5月病例開始增加,6至7月為高峰期,2015至2017年統計資料指出,全國各縣市均有恙蟲病病例報告,其中以澎湖縣、臺東縣、花蓮縣、金門縣較多。
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而傳染,恙蟎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恙蟲病的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恙蟎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eschar),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
按顏師古破應仲遠《風俗通》曰:「上古之時,草居露宿。恙,噬人蟲也,善食人心。大患苦之,必相問雲,無恙。」中國人自古即對「恙」字並不陌生,由問候語中的「別來無恙」一詞可知,無恙意即沒有疾病、憂慮。「恙」是一種蟲,以前的人居住環境較差,容易被恙蟲咬傷生病,「恙」就成了疾病、災禍的代名詞。
然而現今大眾是否對恙蟲病有著相當程度的熟悉與了解呢?恙蟲病若未經治療,經文獻指出,其致死率甚至可高達60%,過去在金門也曾傳出因恙蟲病死亡案例,在台灣亦有不乏因誤診而導致死亡的案例,由於恙蟲病症狀和一般感冒類似,容易誤診,若是持續發燒超過一周未癒者,且曾到山區走動,應主動告知醫師,以利診斷。一旦延誤診斷,未能及早治療,可能進展至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因此,建立對恙蟲病的了解確實有其必要。然而恙蟲病雖為法定傳染病,由於恙蟲病的病原主要藉由卵而世代遺傳,其感染並不會藉由人與人傳播,因此患者無須隔離。
根據疾管署統計,全國各縣市均有恙蟲病病例,每年病例數約350例至500例之間,同樣是預防勝於治療!這個季節到郊外,小心慎防身體有「恙」!衛生局呼籲民眾,掃墓祭祖或戶外踏青如有接觸到草叢環境,務必做好自我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可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之防蚊藥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離開草叢後請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恙蟲附著叮咬,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活動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供醫師臨床診斷參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