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明節現代啟示錄

發布日期:
點閱率:1,228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民族掃墓節」,同時也是我國唯一以節氣所制定的國定假日。基上所言,清明節,是我國四大節日之一,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與新春、端午節、中秋節,更是華人傳統上,親友團聚共度的四個節日之一,故稱中國四大節日。另外,就祭祖而言,清明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裡的「祭祖大節」。
按節令言,每年陽曆4月4日,或5日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開始,是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追溯其歷史,清明節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卻是與寒食節有關:春秋時,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因而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而榆社縣等地,則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
尤其是,因為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更是一個將節氣日與民俗節日融為一體之節日,是天時與人時的合一,因而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活躍生命,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在當代社會,清明禮俗的傳承創新,體現在著重培育感恩情懷、提升生命倫理意識,貫徹環境保護理念,調整更新傳統祭祀方式;親近自然,擁抱生命的春天等方面,因此,如何主動進行清明禮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我們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禮時為大,踏青郊遊,從珍重生命的儀式行為來說,清明是踏青郊遊、體驗生命,珍重生命的節日。在此一片清明時節,楊柳青青,自然界生機一片,人們藉祭墓踏青郊遊,自然會體現生命之珍重,進而懷思先人之美德。祭墓與踏青,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因為清明時節的戶外運動,其原始的意義在於順應時氣,是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萬物萌生,人們以主動的姿態順應。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風箏、斗蛋等大都是有助於陽氣發散的活動。
然而,在此層面上言,儒家更重視的是慎終追遠之義理。儒家向來重視孝的道德教化,孝是百善之先,百行之首,德之根本。父母在世要竭盡所有能力來孝敬,長輩故去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慎終」不僅僅是祭祀亡靈的形式,而是一個人孝道的延續和表現。通過祭祀之禮,不但寄託對先祖懷念之情,也是對祖先恩德的報答。但如何報答祖先之恩德?曾子明白告訴我們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易言之,單純奉養父母親,只是最基本的孝道,最大之孝道是使祖見榮耀;這才是最大之孝道。如何使祖先榮耀?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皆是,若如此,豈止國泰民安,何愁天下不太平?這才是最大之孝道,更是今日,我們紀念清明節之現代啟示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