遶境學保育 顯揚在地認同行銷觀光特色
遶境學保育!台北市立動物園近年因保育議題案和金門結緣,不但從金門而來的「小金」與「金莎」日前順利繁殖出2胎,4月13、14日兩天,雙方還將合作舉辦「2019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暨水獺保育活動」,安排了來自金門的小型遶境體驗活動、加上蜈蚣座、公揹婆等傳統陣頭表演,並結合金門水獺保育推廣。
金門人力肩扛蜈蚣座陣頭現身台北市立動物園?將金門最富盛譽的迎城隍活動與保育活動相結合,無疑是今年迎城隍活動的創舉之一,更是饒富意趣的賣點,特別的是這個跨域的行銷活動還要搬到台北市立動物園舉行,到底傳統宗教民俗活動與生態保護教育將擦出怎樣的火花,更是令人充滿期待。
由金門縣金城鎮公所及台北市立動物園共同舉辦的「2019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暨水獺保育活動」,4月13、14日當天將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大門廣場舉行,現場特別安排來自金門的小型蜈蚣座遊行體驗活動、公揹婆、舞獅及傀儡戲等傳統藝陣表演,希望能結合最具閩南特色的宗教慶典與生態保育,讓大家在參與既有宗教慶典時,一起關注金門水獺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深化傳統文化活動的豐富意涵。
事實上,金門迎城隍為台灣外島第一個被指定的國家重要民俗,迄今已有339周年的歷史,更是金門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宗教慶典;而歐亞水獺是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全國目前更僅存於金門地區,由於自然棲地日漸減少,水獺族群數量有下降的趨勢,台北市立動物園因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收容救傷計畫而與金門結緣,這次特別將金門迎城隍盛典與水獺生態保育相結合,並移師至台北市立動物園舉辦聯合行銷活動,也讓蒞臨動物園的大小朋友能更貼近的了解金門,著實是好事一樁。
平情而論,金門迎城隍做為金門最大的宗教民俗活動,除了傳承畏天敬人的信仰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在地精神的參與及傳承。迎城隍遶境至今已傳承339年歷史,且保有眾多金門特有地方居民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的陣頭隊伍,例如金門特有的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神將、打花草等,高度展現居民的投入與認同;而這項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102年更獲文化部指定為離島地區第一個國家指定的重要民俗,更賦予其自我認同與顯揚傳承的重要意義。因此,在進行迎城隍行銷的同時,賦予在地認同與地方鏈結是相對重要的;金門做為我國歐亞水獺的唯一棲地,其意義及重要性自然不言可喻,但要如何推而廣之的宣揚金門生態保育特色,卻要講究更細膩的手段及方式,例如:若要劃設生態保育範圍,恐怕影響土地利用及所有權人權益,要說建置生態保育教育場館,以在地胃納及推廣能量而言,又怕會「虎頭蛇尾」,殊難永續發展。因此,借助現有生態保育平台及資源做深化性的探索及發展是絕對必要的,也因為台北市立動物園一直與金門合作相應的業務,或也更能藉由這個大平台將金門迎城隍與生態保育的印象更深入人心,讓金門漾出更閃亮的城鎮名片與姿采。
總之,結合民俗文化與生態保育,讓大家在參與既有宗教慶典時,一起關注金門水獺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既是創舉,更冀望會是一次深化自我認同、行銷城鎮特色的美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