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談古城國小向日葵感恩活動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這句後人常用以嘲諷讀書人徒有滿腹知識,卻脫離實際生活、缺乏實用技能的話語,姑不談此話傷了多少讀書人的心,卻倒也啟發了多少教育之契機;志者之省思。更使我們醒悟到,原來早在三千多年前,儒者之教,早已啟動今日教育當令之話題:知識應結合生活之道!誠如日前古城國小,於校園中之開心農場,盛大舉辦採葵花、報師恩之活動一樣,引人關注及賀贊。
古城國小開心農場的向日葵,日前滿園盛花怒放。全校師生含已退休老師、愛心媽媽等相關人員規劃下,懷著賞心悅目的心情,至開心農場賞花、摘花,深體 先師之教,體驗花農摘花、包裝的辛酸與樂趣;親身感受花農栽種、照顧與收成的甘苦,希冀學子們從中領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義理,進而培養感恩、惜福的情懷與志節。
滿園春色待人賞!欣逢向日葵盛開之季;巧逢學子們畢業之時,因時因緣得以施教,不正機會教育之能事?因而全校師生含幼兒園學子,在校長主持下,展開一連串寓教於樂之向日葵採花活動。由教導主任指導學生分成採收組、搬運組、取花組、包裝組,及環境清潔組,進行採收等工作。尤者,此中有真意,其來確有自:早在3月份播種時日,即核算出向日葵應在五至六月盛開,屆時若由畢業班製作成「感恩花束」,贈送予師長們,其教育意義,又豈是知識與生活之結合而已,更重要的是其感恩、報恩之回饋素養的教育意義。
因而,此構想在教導處的規劃下,按部就班執行,從整地、播種,在全校師生照顧及關懷下,先是於五月中,於該校愛心志工社創社二十一週年慶時,由學生採摘、精美包裝成花束,贈送給每位志工媽媽,以啟契機。繼而重頭戲登場,於畢業季時,由畢業班之同學們,在藝文老師指導下,進行花束包裝教學、製作感恩卡,寫上滿是對師長的感恩及祝福,敬奉每位師長手中,表達的是感恩與回饋;領受的是共賀與喜悅!也因此,這場向日葵獻花感恩活動,不僅讓清純的古城校園,頓時充滿溫馨之情懷,更感動了多少你我之心!
走筆至此,不禁讓我們省思一個長久以來,眾人欲解未解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教育該怎麼走?什麼才是「對的」?太多的人在摸索新路:創新的教學模式、發展新的教案、嫁接新的資源、使用新的工具、嘗試新的運作。然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守經達變應是教育之至道:知識教育除應與世界同步外,素養導向,更是教育萬古之義理!不僅要讓孩子學到知識,更要培育其終身學習之態度;不僅要讓孩子們學到深廣之知識,更要培養其良好的生活能力。而其核心價值所在,更在於感恩回饋之素養的化育。就此而言,古城國小在課堂之外,學習育花之技能;舉辦感恩之活動,其素養之化育,不正在此?此又豈是一項單純之課外活動、藝文活動而已,呈現的正是教育之至道!怎不令人在賀喜之餘,興起一股吾與子共襄之念?且為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