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魚苗 漁業永續
本縣水產試驗所為了金門周遭海域的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同時也為復育周邊海域漁業資源,於日前進行放流作業,放流了由所內自行育苗的點帶石斑魚苗,此次水試所所放流的「石斑魚」,其魚肉肉質鮮美,也是民眾口中的一道美味佳餚,水試所指出,近年來因為過量的捕撈,而導致魚貨銳減,也讓野生石斑魚日益減少,為彌補自然生產力的不足,以期迅速恢復海域石斑魚族群資源,歷經該所將近兩個月的努力,成功育成點帶石斑,魚苗長約五公分至七公分,共有三萬尾。
人類長時間對於海洋漁業資源,普遍存在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觀念,以及隨著人口日增,消費者對魚類蛋白需求量益增,刺激商業性捕魚船隻增加及漁撈技術的精進,在無限制的競相捕撈下,致使漁業資源已呈現過度開發的狀況;另外,由於現代工商業的高度成長,部分公害及未經妥善處理的工業與家庭廢水直接進入大海污染海洋,以及少數人蔑視法令,非法使用電器、毒物及炸藥等濫捕魚類,更使得漁業資源除需承受過度的漁撈壓力外,亦需面臨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與滅絕式的濫捕行為。
漁業資源是一種再生性資源,但因資源被過度利用,已影響其再生能力,使資源無法永續利用。所以在3、40年前,政府即已開始倡導將漁業由「獵捕」轉型為「放牧」,亦即所謂的「海洋牧場」或「栽培漁業」。主要的方法就是人工魚礁及種苗放流,而為了結合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發展,台灣各地四處辦理魚苗放流,政府也始終視魚苗放流為回復資源和增產的關鍵手段,多年來編列相當經費投入魚苗放流工作。
面對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在有限的耕地栽種面積下,人類對水產品需求日益劇增,加上海洋漁業資源長期受氣候變遷、自然生態棲地環境破壞與污染,以及過度捕撈等因素,使得魚蝦貝蟹等海洋生物族群的繁殖與生存面臨極大壓力,海洋資源已經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近年來,海洋漁撈產量已達到頂點,即使在未來也僅能微幅增加,為避免資源過度利用,影響其再生能力,有效做好漁業資源管理,例如減少對漁業資源的撈捕壓力、建立友善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及增進國人保育觀念等,才能保護天然海域資源與有效利用漁業資源。
藉由高科技的繁養殖技術,孵化培育魚貝介種苗並大量實施放流,乃是增殖漁業資源最有效直接的方法之一。為能達到放流的經濟效益,也呼籲漁民朋友暫時避免在放流處及周邊海域進行強度漁撈,讓放流魚苗能有成長的空間與時間,未來將更能有效增益漁民獲利。且在從事種苗放流工作之餘,仍應持續推動海洋保護區及防止污染,否則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