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門學、博物館運籌到文化產業之建構
作為一個全球網絡中的地域,金門這個區域文化的載體,是人文社會研究領域非常重要的學術課題。複雜的歷史轉折與特殊的地緣位置,使得這座島嶼群在閩南區域史、臺灣史、東亞史(包括東南亞史)、世界史中均具有獨特的地位。同時也因為獨一無二的歷史、地緣關係及多元豐富的文化面貌,金門的自然環境、歷史考古、工藝、美學、文學、民俗、產業文化等各方面保存完整,且具有生生不息的傳承與創造力。
而這些海洋文化、島嶼環境、社群關係、社會生活等知識,是金門鄉土教育、博物館研究、展示、再現的內容,也是地方學、國家文化記憶庫的累積,更可延展為文化路徑與文化觀光之資源。因此,健全的博物館運作,是金門社會經濟轉型的戰略之一,也是找回文化自明性、建立文化主體性的方法;另外,具有地域發展或地方創生戰略意義的博物館運籌,更是文化產業、文化觀光發展的基礎,對金門的永續發展有正面的幫助。
那麼,甚麼是「金門學」?這個課題的解答之一其實奠基在文化記憶庫累積上。國家文化記憶庫作為文化部重要的政策之一,其目標是保存並再現土地與人民共同記憶。促進民眾參與建構在地知識,作為文化創意經濟產業基礎元素,進而行銷本土文化與國際接軌。換言之,透過「數位化」及「公共化」,充分發揮數位典藏成果與藏品的特色,推動虛實並行的在地知識建構運動,並加以設計、轉化、融合成可被運用於文化研究、教育推廣、產業運用及觀光體驗等。
因此,金門的文化記憶庫可從本土與世界的對話與連結去思考,也就是說通過兩岸的金門、世界的金門去思考我們在世界史脈絡中的位置,發現金門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比如說閩南文化的跨境傳播、海外移民、戰爭記憶等。另外,文化記憶的部分也應注意大歷史與小故事的對話,以庶民為主體,了解文化的本質與特性,進而透過傳習而延續。如果了解這個,公部門所應該投入的公共資源,就應該朝向數位典藏族譜、宗族聚落的歷史彙整、宗教科儀文本採集等方向去挹注資源,並培養祭祖儀典的禮生、傳統建築的匠師等。通過文化素材的蒐集及文化傳承的機制,讓傳統文化為當代所理解、所運用。
戰爭的文化記憶,是金門非常重要的歷史過程。著重居民的戰地記憶與老兵的記憶,是一個可行的方向。如何在這些金門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博物館的保存、展示與再現,其實非常重要。另外,金門保存著真實的戰場遺址,如古寧頭戰史館附近的林子,仍可見一坵又一坵的小塚與暴露的骨骸;或是金門國家公園中的萬善堂、萬祠堂,都是幫助重構戰爭經驗的場域。此外,作為僑鄉之一,金門海外移民的動人史詩,已經廣為人知。但近代戰爭所引起的海外移民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特別是1950-1959年冷戰時期,金門的居民如何移動至南洋的過程。這些都有機會形成悲暗觀光(黑暗觀光,dark tourism)的路徑,進而成為世人向金門學習和平價值的現地博物館。
從金門學的基礎建立到博物館的運籌建構,其實需要高明的文化發展策略。其中,「盤點文化資材,並加以數位公共化」以及「轉譯、運用在地知識」是值得推動的工作。前者針對地方特色場域,深入了解歷史文化、生態生產的知識,據此擇定文化資財清單,收錄轄內精選的在地知識,透過數位化工作將圖像、文字、影像、語音等運用資訊科技加以數位化並整合運用。後者則為連結創意社群、引路人或專家的知識等,以報導文學或故事性等多元方式,將在地資材整合轉譯為故事包,再透過資訊技術及多媒體科技,以利更多民眾、學生認識在地知識內涵,提高公眾使用率,且媒合跨域產業的多元合作。這樣一來,金門學與博物館的知識內涵,才得以被充分加值、充分運用。
地方治理的關鍵在文化治理。文化不是搖頭晃腦或附庸風雅的套路,而是全球化競爭下地域發展的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