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馬來西亞吉膽金浯江六十八週年會慶談起

發布日期:
點閱率:2,023
字型大小:

海外鄉僑是金門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之一。然而,在廣為人知的僑商成功故事之外,早期其實還有一大群平民階層或苦力勞動者,在各行各業勤奮拚搏,或許沒有風光的英雄事蹟,但卻仍保有互助團結的鄉誼精神,相互拉拔。這也是東南亞各地(尤以星馬為最)遍布金門人鄉團的主要原因。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及其近海的吉膽島,是該國聚集最多金門人的地方,也是出現金門人會館最早的地方。文獻記載最早的鄉團為1909年以前興建的巴生金浯江公會(伍德宮,主祀邱府王爺)、1920年的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1921年的巴生港口金浯嶼公會(伍德宮,主祀蘇府王爺)以及1946年的雪蘭莪金門會館及1947年的巴生浯聲協進社。
其中,浮羅吉膽(PulauKetam,意為螃蟹島)是一個距離巴生港12海里的紅樹林島嶼,分為吉膽村(島西)和五條港村(島東),兩村之間並沒有道路相通,只能藉由船隻運行來往,海南人、潮州人、同安人、金門人等來此開墾。1895年已有金門人黃成器登島創辦金泰興什貨店。1920年起,鄉僑在此經商日增,也有不少漁民來到此地,為了鞏固社群的地位,1920年倡議組織金浯江聯絡所(俗稱柴皮宮),之後進一步更名金浯江。1940年,邑人鑒於會所破陋,乃建議重修會所,獲得響應。可以這樣說,在馬六甲海峽一隅的小島上,金門人不分先來後到,組織鄉團,相互幫助。
1952年,金浯江為符合社團註冊法令,乃草擬章程,申請註冊,名稱改為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KANG MOH KIM PERSATUAN PULAU KETAM),是年十月,獲批准為合法註冊社團。1957年,主席林清川及其他鄉僑,考慮會所陳舊,破漏不堪,且交通不便,有倒塌之虞,於是倡議物色適當館址,擴建三層大廈,並成立金浯江會館興建會所委員會。之後,張廷禎主席接棒,得到各地同鄉熱烈支持,1960年,會所擴建三層大廈,佇立於吉膽大街。當時不僅吉膽、巴生埠鄉僑捐資,不少新加坡同鄉也慷慨解囊,陳普地(今新加坡金門會館第一副主席陳篤漢父親)即為一例。
1967年,島上市區中心祝融肆虐,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災難,會館亦不能倖免,一切產業付之一炬。是屆主席黃奕南,成立重建會所籌備委員會。但募款與籌建工作並不順利,歷經風風雨雨,使得繼續推展,並蒙雪蘭莪金門會館是屆主席楊誠財太平局紳、新加坡鄉領李皆得(時任新加坡浯江公會主席)、張清月先生鼎力襄助,帶領馬新各地鄉親籌募建館基金。終於1971年開幕。這即是今日吉膽島上的金門人凝聚中心。同時,我們也可看出,即使在新加坡1965年獨立之後,星馬各地金門人的社會網絡與互助精神仍超越國界。
1980年代之後,會館運作進一步轉型。是屆主席盧永福成立會員子弟獎勵金,鼓勵學業優異者,這是當時吉膽島各鄉團之創舉。1987年,黃清河擔任主席,為使會館設備更加盡善盡美,會所再度進行裝修。蔡全德繼而接任,力求會務精進。2013年起迄今,王木財擔任主席,他積極招募新會員,吸引年輕金門子弟參與會館活動,也配合浮羅吉膽成為旅遊景點的趨勢,積極推動金門文化。吉膽金浯江會館也經常配合雪蘭莪金門會館的相關活動,不時接待來自臺灣與金門的鄉親,人數雖不多,但能量充沛。
在本屆金浯江會館六十八週年的會慶活動(2020年2月23日),王木財主席發起會館教育基金募款,期能獎助會員子弟升學之需。同時,他們在吉膽村各處規劃了原鄉金門18景的介紹,讓遊客打卡。吉膽島已是大馬、國際知名的旅遊島嶼,這樣一來,遠在兩千公里外的金門,勢必會引起話題。這是海外移民後裔為原鄉的繁榮所做的一些努力。
百餘年來,海外僑民通過僑匯經濟改善了原鄉家眷生活,也促成了現代化的發展。今天的金門,事實上有能力也有必要反饋海外金門人的鄉團,不論是教育事業或文化活動。這也是在原鄉的金門人能為僑親所做的一些貢獻。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