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接軌的文化保存與發展政策
進入21世紀,以文化做為國家競爭力,取代了既往的「發展就是硬道理」,成為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2015年聯合國世界永續發展策略,也將文化與文化資產保存列入永續發展17項指標(SDGs)之中,在在顯示文化資產政策已經是一項重要的全球性議題。
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和1972年通過的「世界遺產公約」失之交臂。1982年第一次公告文化資產保存法,主要架構參考了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執行二十年之後,2002年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開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是文資保存與世界接軌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國內共有18處潛力點,金門也是其中之一。
世遺潛力點計畫引入了體系化的國際經驗,為國內文化保存與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在觀念層面,建立價值優先保存的原則,有形、無形和環境場域的共同保存,理解並尊重文化的多元與多樣性,重視活化、管理維護與防災,以及引用數位科技與教育推廣等;在執行層面,強化國際合作與在地實踐,引入不同尺度與常民生活記憶有關的文化資產類型,如聚落建築群、文化景觀、文化路徑、系統性文化資產等。經過了十餘年的持續推動,上述行動進一步在文資法於2005年、2016年兩次修法中落實,使我國文資法在體制上與國際接軌,提供落實「以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政策的良好支持。
金門在近十餘年文資保存國際化的過程中,始終站在領先的地位,掌握各種機會爭取中央支持,在觀念和實踐上做了相當多的努力。首先,確立金門文化價值的核心論述在於「歷經千百年不同戰爭威脅下,基於傳統文化持續追求和平的價值觀,並具體的呈現在不同時期的閩南、僑鄉以及戰地印記上」。實際的有形聚落、建築、生態景觀、戰地史蹟以及生活方式,都是金門文化價值的具體證據,這種金門特有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具有傑出的普世價值。
其次,縣府各局處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透過不同的計畫,由各種面向切入保存重要文化資產。國家公園及建設處對傳統建築的修復補助,文化局的文化資產保存,是最早推動的保存工作;持續至今,擴及法令和執行機制逐步整合完備、有形無形的實質保存、民眾參與和教育推廣、人才傳承培育,以及文化與觀光的體制結合等,都可以反映出過去十餘年間,引入國際觀念與在地特質的結合,透過公私部門合作,使得金門在文化資產保存上,走出本位思考的框架,邁向整合施政的積極作為。近十年間的瓊林村,由世遺潛力點,經登錄聚落建築群到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一步步走來投入經費預算並不算多,但得到的經驗,對保存觀念與體制的分享回饋,從而成為國內推動文資整合保存的示範點,充分說明國際觀念和在地實踐的成果。
今年底國際古蹟遺址委員會(ICOMOS)大會,預計將透過兩項重要文件,分別是軍事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憲章以及自然與文化遺產整合保存原則,主稿團隊都曾在近年間訪問金門充分和在地互動交流;這些議題對金門並不陌生,國際接軌已成為我們的日常。
日前縣府宣示了未來將在雙乳山地區規劃藝文特區,重要的地景,豐富的戰地遺存文化資產如何與藝文特區的圖書館、美術館等設施結合;無論是陳秘書長提出的互補、多功、環境友善,或是文化局許局長提出的和諧共生等觀念,都和國際上保存與「發展」結合的趨勢和作法,沒有任何的落差,也顯示著過去十餘年間,金門文化保存與世界接軌與時俱進形成的共識。
我們期許雙乳山地區及藝文特區計畫,能成為金門縣「以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整合施政示範計畫,更盼望目前與未來執行的各項計畫,都能認真評估計畫和金門文化與環境保存的關聯性,不但不能減損,更要有所助益。基於文化共識的全盤規劃以及與國際接軌的具體作法,是各界一致的期待與不容迴避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