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防堵互花米草 縣府持續移除
外來植物互花米草嚴重破壞生物棲息環境,金門縣政府近年來除了積極爭取農委會經費補助,也委託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協助,在浯江溪口、洋山灣、官澳海堤以及中蘭等處,實施互花米草生長趨勢調查與移除實驗,總計97年至108年間,共移除互花米草面積達111公頃,109年度也將透過機械進行大面積移除,全面防堵互花米草的蔓延。
互花米草原產於大西洋西海岸及墨西哥灣,1979年中國引進作為護灘植物,而後迅速擴散,互花米草在中國海岸造成生態浩劫,卻隨著浪潮侵襲金門,讓美麗的金門沙灘風雲變色。金門沙灘的生態豐富,有著物種多樣性的面貌,但是互花米草的出現,不只影響生物的生存環境,更改變了地型與地貌。除了在金門,浯江溪出海口大片潮間帶遭互花米草覆蓋而漸陸化,另在新北市淡水河兩岸高灘地遭互花米草入侵,危害紅樹林等原生種的棲息地,而互花米草亦嚴重影響高美濕地生態並造成濕地陸化。
自確認互花米草入侵以來,每年縣政府與民間單位共同進行移除,試驗各種方式,諸如人工拔除、割除、機械挖除、火燒、覆蓋、圍籬水淹法等等,期望找出最有效的方式,來控制互花米草的擴散。縣府建設處表示,為了避免互花米草持續蔓延,109年度預計以機械進行大面積移除,再配合人力拔除或割除,移除區域預定為浯江溪口、洋山灣等互花米草大面積且密集的生長區。然而,機具的移除方式雖對於潮間帶短期造成一定衝擊,但經歷年觀察,約1年的時間即可恢復成豐富的生態相;另考量機械移除造成底土及微區域環境的改變,縣府也籲請前往預訂移除區域採蚵或捕捉漁獲民眾注意安全。後續縣府也將持續爭取中央預算進行外來種移除作業,也望民眾支持,一同改善濱海棲地生態多樣性。
溼地是地球各生態系中生產力最高者之一,具有經濟生產、提供生物棲地、保水抑洪、淨化水質、穩定海岸、觀光遊憩、研究教育與種源基因保存等非常重要功能與價值。金門的海口資源相當寶貴,沿海有感潮溼地、鹽田溼地與河口溼地,彼此串聯成綿密的生態網絡。然而,近年來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正對金門潮間帶進行強勢入侵,為維護溼地價值及環境保護,我們必須正視溼地逐漸消失破壞的危機。
互花米草遍佈金門灘岸,影響海岸生態甚鉅,這種耐鹽耐淹,又抗風浪的植物,除了繁殖能力驚人,還會破壞近海生物棲地、堵塞航道,已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生物。也盼民眾若有發現互花米草時請主動通報縣府相關單位來進行處理,減少外來入侵植物對生態的危害,一起剷除這盤根錯節且難纏的「灘地殺手」,大家共同守護美麗的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