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古寧頭戰役的精神與時代意義
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於10月26日舉辦「古寧頭戰役71周年悼念陣亡將士祭祀活動」,這個活動雖說是援例辦理,但在當前兩岸關係高度緊張的情勢下,似乎又有些不同以往的迴響。但就關注度而言,或許許多國人已經忘記了這場攸關台海和平穩定的關鍵戰役了,甚或是狹隘到如某些人認為的,這只是「國共」間的內戰,不值一提。
事實上,如要談這場戰役的影響,在台灣方面,1949年10月25日,蔣中正獲知金門大捷,因國軍此前屢屢諱敗為勝,起初並不相信,並於當日日記中寫道「前方報案之不實幾乎每每如此。」1949年10月27日,古寧頭大捷獲勝消息得到確認,蔣中正流了淚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台灣安全了。」蔣對此戰給予高度評價:「古寧頭大捷,不僅保住了金門,更保住了台灣。」在中國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在其著作中,稱金門戰鬥失利只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一個小插曲,僅是暫時延緩解放軍攻取東南沿海島嶼,並未影響全局。解放軍多次檢討與總結,開始重視渡海作戰特殊規律,再經過登步島戰役失利總結,解放軍初步掌握渡海作戰規律。古寧頭大捷結束後,共軍逐步奪取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島嶼。
平情而論,古寧頭戰役規模雖然不大,卻是共軍渡過長江後唯一的一場遭國軍全殲的戰役,讓當時的國軍士氣大振,也阻擋了共軍渡海犯台計畫的步驟。雖然只是一場戰術上的小勝,卻發揮戰略大捷的作用,因此也被稱為是形塑兩岸分隔數十年的最重要戰役;但就是這麼一場重要的戰役,於今知曉的人已然不多,談紀念,更多的是形式,或許台灣的主流民意真的變了,但再怎麼變也不應該忘卻安身立命的「本」,何況這個「本」還是由許多前人用血肉之軀堆砌成的,我們的理解是,不論政治、民生,都應該理性探討,針鋒相對、兵戎相見只能是不得已且無從選擇的最後手段,如果只是一味的放任「意識型態」控制我們的集體意念及行動,圖一時的爽快,誠然非家國之福。
最近或有人注意到媒體報導執政黨立委大肆抨擊金酒廈門公司在中國國慶日暨中秋節期間推出「家國同慶」廣告文宣的新聞,其所持理由是「承認中國才是祖國?不知道是在慶哪一家?慶哪一個國?」。對此,金酒公司回應,廣告文宣類似台灣的長輩圖問候卡,用字考量不周是年輕小編思慮不深云云。多數人自然理解這是單純的商業行為,但如果要用「政治正確」來要求,似乎怎麼解釋都於事無補。但在此我們要問的是,在境外慶祝當地的國慶有什麼問題嗎?還是因為本國人不可以在境外慶祝當地的國慶?抑或是在公行政上存在國籍互不承認的問題,所以必須公私企業分開處理?如果這些理由與法令都不存在,又何侈言「把家與國都丟了」、「賣國」與「自我矮化」?
古寧頭戰役中共有9千餘名共軍登陸金門,最後有5千餘人陣亡或失蹤,被俘共軍3千餘人,戰役勝負因素幾乎全指向共軍準備不足、輕敵躁進,又缺乏渡海作戰經驗所致。台灣目前是否也正處於準備不足,卻又輕敵躁進的階段,國際形勢或已改觀,兩岸長期分隔或成定局,但殷鑑不遠,古寧頭戰役的精神與時代意義仍應被記取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