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為發揮七分觀光功效 金門大橋應思考畢其功於一役

發布日期:
點閱率:1,944

金門大橋距完工啟用只剩下一年,就在鄉親翹首企盼之際,金門縣長楊鎮浯最近在多個場合提出他最新看法,透露近期將赴台拜會交通部長林佳龍,請其幫忙爭取在金門大橋主橋下面附掛一層橋面,做為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橋兩邊以強化玻璃做帷幕,成為台灣第一座有透明玻璃帷幕自行車道,據估約需十億經費左右,比照大橋經費分攤方式,中央三分之二、金門三分之一,並希望能於明年就啟動,因對金門觀光發展很重要。
交通部長林佳龍前不久參加高公局舉辦的「金門大橋工程研討會」就曾公開表示,金門大橋「三分交通、七分觀光」,這是有溫度的一座橋,會帶來觀光、醫療、教育發展。交通部2020年有許多交通環島化設施,包含西濱、蘇花改、南北公路網;鐵道方面有花東鐵路雙電氣化,往南到枋寮段,串聯全島連接離島,是讓城鄉均衡發展重要的時間點,盼望冷冰的建設以外,也要呈現溫暖的故事;他也提及,可以把金門大橋的施作經驗,作為未來南北竿大橋與淡江大橋的參考。
事實上,金門各界之前推動大橋興建已長達二、三十年,過去都一直停留在規劃階段,主要就是因興建金門大橋審議結論以運輸規劃效應觀點分析評估,跨海大橋工程興建費用高,所能提供之交通服務旅次相對低,不甚符合經濟效益。但在98年提出以「觀光為主、交通為輔」作為金門大橋功能定位的觀點,才讓大橋興建的契機真正露出曙光。
金門大橋既以「三分交通、七分觀光」為其功能定位,提供烈嶼鄉與金門地區全天候交通聯繫,肩負提升觀光效益、落實照顧離島居民生活之政策,聯結大小金門以完整規劃利用土地,配合區域整體開發,帶動地方整體繁榮與進步及促進觀光產業穩定陸路運輸,整合分配大小金門醫療資源,就應名副其實。
當初設計:大橋西起烈嶼鄉后頭湖埔路,東迄金寧鄉湖下慈湖路;路線長約5.4公里,橋梁段4.77公里,其中跨海部份約4.5公里,標準橋寬16公尺(含護欄),主橋段配合橋塔設置寬度為20.4公尺,行車速率設計為每小時六十公里。初期以兩車道加人行、自行車道佈設,並預留未來於橋下附掛人行、自行車道之空間設計,以因應未來交通量成長,可調整為雙向四車道,將人行、自行車道移至橋面下。
換言之,在設計時就有預留設計空間可以加掛,只是誠如楊縣長所言,如果儘早施工,因施工機具皆在,可以節省下不少經費,若是留待他日再來施工加掛,則可能要多一倍經費,因此何不畢其功於一役?
楊縣長構思「在金門大橋主橋下面附掛一層橋面,可做為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橋兩邊以強化玻璃做透明帷幕,成為台灣第一座有透明玻璃帷幕自行車道」,其主要考量就著眼於「增加觀光效益」,試想如果在橋上設人行、自行車道,以金門冬天東北季風的強勁,在橋上騎車或慢跑,會不會有安全顧慮?再加上風吹、日曬、雨淋、霜凍,會有多少觀光客或鄉民願意去?
但是如果是在橋下附掛,兩邊安裝強化玻璃做透明帷幕,再加上夜間的照明燈光秀,則無論是騎自行車或行人慢步其上,不僅安全且能讓人流連忘返,在此欣賞金廈海域或大、小金風光,每個畫面都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也才能真正發揮金門大橋「七分觀光」的功能。希望交通部能從善如流,讓金門大橋未來能像舊金山金門大橋一樣,變成金門最美的地標,在兩岸間大放異彩光芒。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