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落實產業策略 共度疫情風暴

發布日期:
點閱率:2,882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長達一週的年假,轉眼就過去了,在這一週裡,金門鄉親也有迥異以往的過年樣態;一是廈門過不去,出國不保險,多數人選擇在家鄉過年,二是因為防疫需要,以往的新春活動大都改成靜態展示,還要配合戴口罩、量體溫及實名管制。但總體而言,民眾玩興不減,各項防疫部署周全,大家都過了一個安全、健康又幸福的新年,但眾所周知,小三通一日不復航,對金門民生、生活與經濟的影響始終都在,春節過後,才正是挑戰的起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小三通停航已屆滿一年,對金門經濟的重創更是直接而巨大的。據了解,過去一年金門本地稅收短收3490多萬元,比前年少了7.6%,其中金酒公司的營業額更比前年驟減17.66%、21.3億元,縣府財政上的壓力,不言可喻。再根據媒體掌握的資訊報導,若疫情持續到今年5月仍無法有效控制,縣府打算再發振興券來挽救經濟,且加碼會比去年的1倍還高;根據媒體引述楊縣長的說法,大原則仍是不直接發現金,因為最終仍希望達到振興經濟的加乘效果,並且讓在地的產業經濟維持在一定的水平。
據統計,縣府去年發105萬7600多張「1+1振興券」,民眾自付2000元可換4000元,流通總額約5億2880萬元(含學生及扶助對象加碼發送總數),核銷分類以金酒公司占比約40%,批發零售業約24%,大型連鎖商店9%、餐飲業約6%。如是的「振興」績效的確是顯而見的,也的確在短時間內達到了促進地方經濟、活絡民生的效果,因此多數民眾對於再發「振興券」也應該會樂觀其成。實務上,金門的產業結構太過單薄,原有的觀光與金酒兩大支柱產業,在這次的疫情衝擊下受創極大,顯示金門極需有新的產業鏈來支撐整體的經濟發展。「1+1振興券」固有「拋磚引玉」的效果,但縣府財政也不容樂觀,若不能積極的引入外部「活水」,對金門的產業經濟而言,仍是治標不治本;誠然,這也是當前的關鍵問題之所在。按說只要兩岸政府願意坐下來好好談,總會有一個折衷又兼顧防疫安全的做法,偏偏現在最大的癥結就在於此,因此金門只能如「夾心餅乾」似的兩邊不討好,但或許危機也是轉機,如果金門旅遊的多角化經營能順勢而起,金酒公司及本地產業結構能因之提升,也未嘗沒有成功走出「紅海」,迎接再起的機會。當然,實務上,這並不容易。
一直以來,金門都是極其典型的「淺碟經濟」;原料、市場俱在島外,對外依存度極高,外界稍有風吹草動,經濟便難以確保一定「水位」。因此,歷來各界均有產業升級轉型倡議,但在「熱錢」、「快錢」的洪流中,始終也不具主流地位。直至疫情爆發,或有人心有同感,但所謂產業升級轉型一樣是救不了「近火」的「遠水」,「命」都不保了,還談什麼銳意興革?平情而論,產業政策本就不是短期要做的事;面對全球持續的經濟低迷,台灣乃至本地產業不受波及,本就是不可能的事,關鍵還在於面臨嚴峻挑戰時,如何把握產業轉型升級、重組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發展契機。
有道是:「飯得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振興金門經濟本就有短中長期的策略及做法,期許相關部門盱衡全局,無所偏廢,既要為本地產業「救急續命」,更要按部就班地讓產業上一個「臺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