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形塑金門故事島
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金門故事」,不論是世居島嶼的宗族住民、奉獻青春的駐守軍人、敬業樂群的工作遷民、婚姻嫁娶的外地配偶或喜愛本地的遊客粉絲。這些故事不只是個人、特殊的遭遇,有些也是金門這片土地的共同縮影。
2018年起,文化部啟動的補助各縣市政府「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就是希冀保存且再現土地與人民的共同記憶,進而促進民眾參與建構在地知識,作為文化創意經濟產業基礎元素,進而行銷屬於我們自己的原生文化,並與國際接軌之一個戰略計畫。不過非常可惜,金門縣在執行這項計畫時,沒有充分展現金門歷史厚度與文化優勢。相對於馬祖,全面性通過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掌握了人與海洋、漁業的關係,以及戰地生活的庶民記憶,並且進一步加值運用於文化展示與觀光行銷,金門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事實上,在幾個執行成效上比較突出的縣市,他們所作的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是以過去社區總體營造及地方文史研究與保存成果為基礎,透過「數位化」及「公共化」,充分發揮數位典藏成果與藏品的特色,推動虛實並行的在地知識建構運動,並加以設計、轉化、融合成可被運用於文化研究、教育推廣、產業運用及觀光體驗等各面向。
他們主要發展策略包含「盤點梳理文化資材並予以數位公共化」以及「轉譯運用在地知識」。前者針對地方特色場域、不同時空的「有感」主題,例如能夠解決過往在地問題的知識和智慧、改變地方的重大事件、解決當前及未來問題等,據此擇定文化資財清單,收錄轄內精選在地知識,透過數位化工作將圖像、文字、影像、語音等運用資訊科技加以數位化並整合運用。後者為連結創意社群、說書人、專家知識等,以報導文學或故事性等多元方式,將在地資材整合轉譯為故事包,並透過資訊技術及多媒體科技,以利更多民眾及學生認識及理解在地知識內涵,擴大帶動公眾近用與媒合跨域產業的多元合作。
換言之,放在金門的脈絡來看,國家文化記憶庫政策推動的優先目標:1.搶救流失的記憶;2.發掘在地智慧;3.數位整合與連結;4.知識普及與資源公共化;5.跨域產業的加值應用等面向。舉例來說,金門幾乎人人都是華僑家庭,海外移民故事非常豐富,僑村文化遺產的保存及活化至關重要,旅遊上又是異國情調的賣點,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的介入恰好可以成為基礎研究素材;又如戰地文化景觀的保存維護,一些據點、坑道、營區等構造物,若沒有故事題材,只是混凝土的組合,沒有辦法彰顯人與土地互動的歷史情感。若能理解這些概念,進而具有企圖心與工作方法去爭取相關經費,才是執行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的價值與意義。
無獨有偶地,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三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會議,2019年9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第二十五屆大會。大會主題是「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來自全球各地的數千名博物館專業人士和相關領域的專家代表共同出席、研議、策劃「永續的未來、博物館定義、災難危機管理、去殖民化、文化多元性,及當地發展」等六大議題。在這樣的新趨勢中,我們了解到博物館應該成為金門日常生活、文化體驗、教育學習、觀光遊憩的一部分,博物館應以「人與社群」為中心,而非僅以「物(收藏品)」為中心。換言之,博物館的價值在「人與社群」的知識、經驗、認知、記憶等之敘事、詮釋、轉譯、再現。而這些理念也體現了國家文化記憶庫的核心價值,博物館也奠基於記憶庫的收集與建置。
是該重視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它會是形塑金門故事島的文化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