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鄉賢王世傑首墾竹塹有功

發布日期:
點閱率:2,508

金門先賢王世傑(1661-1721)及其家族東渡到竹塹,為漢人首墾新竹之先驅,但其所初墾的康熙年代,沒有任何官府墾照與竹塹社的契約文書傳世,難以一窺創墾實情,但清治時期的地方志書如:《淡水廳志》、《新竹縣采訪冊》,皆以王世傑為竹塹之首墾者,視此為史實,但皆只有簡筆記明。前新竹市長蔡仁堅最近在清華大學「第五屆竹塹學」研討會發表「王世傑開竹塹考│以波越重之『新竹廳志』為中心的考論」,考證金門人王世傑開墾新竹的事蹟,乃竹塹之水田農業、築圳水利、聚落創立、族群合作、設治促進、庶民信仰,確是首功者。誠如蔡仁堅所言:如果沒有昔日王世傑開拓新竹,哪來今天的竹科護國神山?
金門與台灣的歷史、文化連結關係深厚,從鄭成功反清復明根基地,烈嶼吳山會盟與後浦之練兵處,到率軍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台灣海峽,經澎湖向臺灣進軍,擊敗荷蘭、收復台灣,而後「開台進士」鄭用錫、「開澎進士」蔡廷蘭常被論及,惟「開竹之父」王世傑較少被觸及。卸任新竹市長後的蔡仁堅從事文史研究及地方關懷工作,多次穿梭台金考證採訪王世傑事蹟,並於金門、新竹兩地,以田野調查、深度訪談,遍訪王世傑及其家族的祖厝、古墓;細審五種家譜族誌、神主牌位紀錄;亦多次訪問數位後裔,力圖重繪王世傑首墾竹塹的軌跡。此趟他受官澳藏興古厝所有權人代表張少貢博士邀請前來見證動土典禮,隔日備素果及新竹名產竹塹餅,專程到太武山麓下蔡厝的縣定古蹟王世傑墓塋前祭拜,呈上論文獻給王世傑告慰在天之靈。
王世傑開竹年代與事蹟的研究討論,自波越重之於《新竹廳志》(1907)開啟以來,歷經伊能嘉矩、連橫、黃旺成、黃瀛豹、張谷誠、盛清沂、施添福、張德南等各家論述至今,已近二甲子;其中以學養深厚、洞察敏銳的波越重之(1853-1914),承命編纂《新竹廳志》,以三年時間撰寫新竹三百年之沿革,記載了王世傑於康熙三十年(1691)棲居竹塹、贌耕土地、開築水圳的歷程。王世傑興築了隆恩圳,且他及其後代捐獻了土地與香火錢給新竹地區不少廟宇,如新竹都城隍廟、竹蓮寺及「東瀛福地」土地廟等,所崇祀的神明到現在仍是新竹常民信仰所在。後來於巡視水圳時被當地原住民出草襲殺,死後歸葬金門蔡厝太武山麓,在金門的古厝與古墓已被金門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王世傑的事蹟在金門鮮有人知,連「金門縣志」都隻字未提,直到民國95年其裔孫王仁戚等人向文化局提出王世傑古厝和古墓申請歷史建築,才逐漸揭開他開拓新竹的關係;經過蔡仁堅從台灣竹塹再多次出入金門東沙、東溪、浦邊等村落,歷經漫長透徹的田野調查,引經據典確定王世傑建立了完整的北庄和初期南庄大租權;開創了竹塹水圳事業,在他領導下的「原閩粵」水利共同體成形,同時開啟竹塹新農業;此外也與竹塹社歷時30年的族群與經濟關係,成為日後新竹閩客族群合作先聲。
為了感念先民王世傑對開墾竹塹城的貢獻,新竹市府每年於元宵節王世傑誕辰日定期舉辦官祀,以緬懷王世傑開墾的犧牲與奉獻,並在農曆十月十五日於「境福宮」舉行祭祀,延續王世傑的精神;全臺原本只有五名地方仕紳被清廷崇祀為鄉賢,其中三位金門籍的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鑑;民國98年新竹孔廟的鄉賢祠重建後,增祀首墾新竹漢人王世傑、開墾新竹首位客家籍徐立鵬、戴潮春事件毀家紓難林占梅,民國101年前新竹高中校長辛志平入祀,七位中有四位金門人。
近年來金門文化局整修完成開台進士鄭用錫的東溪鄭氏家廟、首墾新竹王世傑浦邊古厝與古墓,兩地宗裔完成譜牒比對無誤,血脈相連尋根互訪,並藉由蔡仁堅論文考據後,盼能帶動日後王世傑的研究熱潮,再深入訪查關於當年跟隨他前往竹塹開墾的金門其他姓氏族親鄉民,可為王世傑直接參與新竹的開墾年代提供一項更有力的佐證,期望再重修《金門縣志》時,應將其事蹟編輯入【人物志】中,以表彰他對開拓台灣竹塹的貢獻,留下其應有的歷史地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