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級閩南文化發展策略 建構金門主導權
兩年一度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月19日在國立金門大學揭幕,兩天在金門的活動之後,再移師國立中央大學繼續下半場的研討會。自2006年以來的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一來因為疫情因素而減少了它的國際性,再者也由於桃園市對於多元文化及族群議題的興趣,因而開啟了金門與桃園兩個縣市合辦此一研討會的先例。經過十幾年來金門縣府、民間與學界的努力,金門可說是閩南文化的代表。然而,閩南文化在同時不僅已經失去了它在台灣社會中的主流地位,其面貌對於台灣民眾來說,也逐漸模糊。消長之間,金門應該承擔發展閩南文化的責任,在制度上有所改革地主導閩南文化的昇級。
台灣社會自80年代中期開始民主轉型以來,以台灣為單位的文化認同也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於是,一方面過去台灣社會所習以為常稱呼的「閩南語」,逐漸改稱為「台語」;另一方面,也強調了多元族群的價值,因而成立了原委會及客委會,並有龐大的人事及預算的支持,發展對應的原住民與客家文化。於是,過去在台灣社會裡據有主流文化地位的閩南文化,不單單沒有制度上的支持,甚至還落入了失聲的地步,就以此次合辦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桃園市政府來說,市府裡的客家事務局與原住民族行政局都是一級單位,但是主管閩南文化的閩南及民俗文化科,卻只是文化局的下屬單位。而且,桃園市還是全國各縣市政府中,僅見設置閩南文化行政單位的地方政府,全國對於閩南文化的忽視更是慘不忍睹。
閩南文化在如此的忽視之下,別說它的面貌逐漸模糊,甚至是整個文化底蘊也在快速消失之中。在威權時期,閩南語被認為是妨礙了中國民族主義的國族建構,而被備受打壓,成為方言;民主轉型之後,固然閩南語成為台語,但這不僅阻絕了閩南文化在整體國家文化裡的代表性,甚至閩南文化還因為與中國大陸有所連結,而受到冷落。然而,這其實就只是「為了倒掉洗澡水,而連著嬰兒一起倒掉」的作法,因為閩南文化不僅自有其精髓之處,並為台灣文化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實上它還早已擴散至東南亞,並為當地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別說應該將這在台灣社會裡,非常核心但卻逐漸流失的文化,重新予以重視,閩南文化還是建構台灣與東南亞社會之連結、深化「新南向政策」的絕佳橋樑。
因此,我們千萬不能以過去的角度來面對閩南文化,覺得它是台灣文化中理所當然的元素,就以為它還會自然而然地存在。它確實如空氣一樣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但如果它正在消失,且不像其他的台灣文化有制度上的支持,那麼閩南文化也就失去了滋養的生態。金門是閩南文化的重鎮,而整體的台灣則需要復興閩南文化。金門應該在制度上建置以閩南文化為名的單位,並向中央要求設置閩南文化的主管單位,免得有朝一日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館裡欣賞閩南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