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能力建設與文化人才培育
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進程的17項指標中,文化永續已被列為重要項目,而遺產保護更是第15項「陸地生態」中支持文化和生態多樣性的關鍵工作。「5Cs」,是聯合國推動世界遺產的主要策略,包括了遺產的可信度(Credibility)、保存(Conservation)、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ing)、溝通(Communication)以及社區參與(Community),並將之作為世界各國推動文化資產保存最重要的檢核綱領;其中又以「能力建設」在近年特別受到重視,主要原因在於整體國際局勢的「變化」。
受交通方式和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全球原有的國界領域概念被快速地打破,知識的流通和解釋權更是日新月異;另方面在地球暖化氣候快速變遷的影響下,既往的許多經驗和對策甚至思維決策模式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變化」,似乎是這些日子以來令人感受最深的印象。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 2023年的年會,也將以遺產變革(Heritage Change)作為主題,強調遺產保存必須注意到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也期望遺產蘊含的文化力量,可以為變化中的世局帶來調適的韌性。
與時俱進,是一個看似單純而又十分緊要的基本能力,俗話常說換了位置也需要換腦袋,和它有異曲同工之妙。同一個觀念,隨著不同的時間演變,也需要有不同的對策,諸如教育、是一個人類重要的普世價值,千百年間隨著時代改變,發展出許多的不同形式教學方法;近一年裡受新冠肺炎的影響,全世界對於會議的定義、工具和溝通技術的發展,產生許多不同形式的對策,也是與時俱進的另一個例子。即將到來的智慧物聯網(AIoT)以及元宇宙概念下的挑戰,將是下一波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生命的重大衝擊。
面對變局與時俱進的過程中,核心思想的掌握是不容混淆的。亦即快速變化的局勢裡,前述「教育」的本質在歷史長河中並不曾改變,「會議」作為溝通訊息的功能,也一直都是基本目的;我們並不會也不應該,受到一連串新出現的技術或名詞的影響,因而忘卻了重要的本質。
金門長久以來在追求永續發展的同時,對於傳統文化實質空間環境及其所承載生活方式保存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古蹟歷史建築的修復再利用,傳統建築修繕補助以及書寫村史深化民俗活動、舉辦學術研討等,都是持續且不間斷的工作。日前透過瓊林再造歷史現場展示的整合性成果,雖只是諸多文化工作其中的一部份,但相較於國內其他縣市,累積的經驗和成效是明顯突出且毫不遜色的。
人才培育,是各項文化傳承中相當關鍵的部份,目前金門相當迫切需要強化的人才培育工作有兩項,首先是傳統匠師職業體制的建構。保存文化資產除了維持建築實體或活動的演出外,提供匠師和藝師們的表演舞台延續生命,也是相當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國內只有金門以「縣政府」的高度有系統地推動,殊為不易。這項持續多年重要的工作,雖已建立培育匠師的基本架構,但必須體認到這項技藝延續是一項重要的使命,次階段如何進一步精進技能以及和職場證照結合,確實地提供培育匠師的生活保障與榮耀感,的確需要及早謀畫。
其次,當愈來愈多的古蹟傳建修復完成時,我們都理解需要活化再利用,發揮它們的積極功能;然而由社區聚落為出發的整體戰略,以及各個經營主體在文化、文資、經營、行銷、管理等層面的知識,目前都明顯地欠缺,也需要研擬有系統的規劃培力。
當文化空間治理在金門發展中佔有愈發重要的角色時,與時俱進的能力建設與人才培育,即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超前部署戰略,需要公私部門共同協力合作,為與時俱進的金門文化保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