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與知識菁英
隨著立法委員選舉的落幕,行政院張內閣率全體閣員提出總辭,並由總統依中華民國憲法規定,提名新閣揆,隨即展開一連串的新內閣人事佈局,在各方的殷殷期盼下,各部會首長及閣員,紛紛浮出檯面,有驚訝、也有錯愕,相較之下,舊屬閣員的落寞去職與臨別感言,更讓人心有悽悽焉!
長久以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其中許多重要的價值理念,例如:德禮、修身、天人合一、齊家、治國、平天下,皆是知識分子對群體以及自我層次的要求,通過如此的歷練,方能成就內聖外王的儒家精神,因此,儒家的精神,不僅是體現在現實的世界,更是超越這個世界的,他也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原理,即和現實社會、政治權力有相當程度的聯繫,卻又隱隱的主宰著現實社會與政治的權力結構,他是從基本的做人道理、誠心正意,透過教化、思想與力行實踐來轉化這個社會與政治的,這也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安貧樂道與民本思想,亞聖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精神,以及荀子所謂的儒效精神,甚至連莊子亦認為此乃是內聖外王的基本條件。
也正因如此,我國自秦漢以來,傳統的政治文化就一直是沿著儒家的思想發展的,各種理論思想學派,如法家、道家、陰陽家、陽明學說、小說家等,都是儒家哲學理論的組成部份。此傳統政治制度從道德上,以迄身體力行,也就是上自天子、代表天,下至於黎民百姓、代表地,皆形成一嚴密之規範,也正由於這個歷史傳統與道統,中國的任何改變,尤其是牽涉到制度體制的改變,無論是改革或革命,也無論是知識精英分子或者平民百姓,都是延續這樣的主軸來發展的。
今日,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正面臨著一場文化與制度的重大轉變,上自中央要員,下至地方政府,各階層的知識精英份子,如不能深體中國傳統文化與儒家政治的價值理念,並對其做出創建性的回應,乃至於開創出一些嶄新的作為,則在此一波的轉變中,中國傳統文化與儒家政治的價值理念,可能因此異化而變質,更可能逐漸崩潰而衰頹,終致為其他文化所取代。
面對如此的變局,值此歷史的重大轉捩點上,身為中華民國的一份子,唯有秉持中華傳統文化續承的使命,凝聚儒家政治價值,力行實踐,共創「文化中國」的大道,方足以應付變局,願有識之士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