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籌建「港澳台商品街」值得借鑑!
根據廈門媒體報導,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港澳台居民到廈門開個體小店的需要,廈門市將於年底前建成「港澳台商品街」。目前,正積極的在港澳地區招商。據了解,這個企劃案選定廈門市「華天港澳台商品」購物中心四樓,面積達兩千多平方米,預計可容納一百八十多家個體戶前來銷售港澳台特色小商品。這些個體工商戶經營規模不大,每個店面約只有十平方米,啟動資金只要三、五萬元人民幣。
自今年起,大陸方面為了香港、澳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可在大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的政策,為此,近在咫尺的廈門已經摩拳擦掌的覬覦分享這塊大餅,業界更相信,藉由規範化、檯面化的市場機制運作,渴望在大陸各主要城市,掀起一股港澳台商品熱潮。以往,囿於保護各省市自有產業等因素,大陸方面對於規模化的開放港澳台商品進口,甚至是設立小商戶,大都採取不反對、不鼓勵的態度。是以,大部分的港澳台「舶來品」基於質優價貴的特性,通常只在外商圈裡流通,一般的大陸民眾較少有接觸的機會,雖然,廈門市在翔安區設有「大嶝對台貿易小額交易市場」,但由於地處偏僻,偽冒貨品泛濫,而且有購買額度及品項的限制,還無法有效開拓大眾市場;於今,港台澳特色小商品的市場開放,無疑算是向前躍進了一大步,相信在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機制運作下,大陸的零售市場會走向更規範、更具競爭力、更富特色的康莊坦途。
反觀地區,在「小三通」政策遂行後,至今猶不能掌握大陸商品帶來的經濟利基,反而是滿街充斥著不受管控的大陸貨;此雖美其名為另類的金門購物特色,實則潛藏著不可預期的消費糾紛與信心危機,不定那天地區還可能因此賠上整個觀光事業呢!此實不是危言聳聽,旨在言明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機制下,失序的大陸商品充斥,究竟會將地區的經濟發展、消費令譽,帶向何種境地,想必任誰也難說得真確。為此,縣府大聲疾呼的向中央要「務實的開放政策」,甚而,李縣長還發出了「金門是座寶山,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喟嘆,大家應記憶猶新!
然而,現實就是,我們依然看著廈門在日起高樓,金門卻猶在原地打轉。撇開國人每年取道港澳,進出大陸地區三百萬人次可能帶來的消費商機不談,單就現行地區每年四十萬人次的觀光消費,因為缺乏對大陸商品的有效管理,而損失的經濟利益及消費信心,恐怕就非現行地區可承受之重。現行的「金門遊」,明顯的存在了購物缺乏特色的缺憾,旅客出門在外,無非是想買一些「人無我有,人有我廉」的東西,雖然地區也有許多特色商品,卻不保證在質價及選購管道的上獨一無二,「大陸商品」恰是我們足恃的競爭利器,諸如廈門市「港澳台商品街」的設計,猶還不以「免稅」為利基,我們又何由放任滾滾商機從指間流逝?
縣府要求中央釋出設立「兩岸小額貿易黃昏市場」政策,已逾五載,中央可任由未受檢驗、檢疫的大陸商品充斥街頭,卻不思以此轉為離島發展利基,不也是世紀怪事?對照大廈門積極謀圖的「港澳台商品」市場,實是值得我們引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