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若要再裁軍請先給明確的政策!
連日來,媒體爭相報導:國軍精實又有大動作,外島部隊將大幅縮小,民國九十七年起,金馬澎等三個防衛司令部將降編為指揮部;同時,駐防外島的兵力將大幅減少,三處總兵力將降到一萬餘名,像目前駐防最多的金門,將從近萬人大幅縮減到五千餘人。
這項「金馬澎大裁軍」的消息見諸媒體之後,立即在地方上引起高度關注,因為,過去金門駐防十萬大軍,無論主、副食或日用品,以及休假娛樂,甚至洗改衣服,皆在島上消費,活絡市場商機,帶動地方繁榮發展。然自國軍實施「精實案」大量撤軍之後,街道商家門可羅雀,市場缺少資金動能,致百業蕭條,很多鄉親生活頓失依據。
當然,目前金門駐軍已少得可憐,每星期除了週六和週日兩天阿兵哥放假,市街才能看到消費的人群。換句話說,觀光客皆隨團集體行動,鮮少上街消費,商家每週差不多只能做兩天生意,如果駐軍再驟減到五千人,扣除返台休假者,所剩能在地區消費者寥寥無幾,怎不令鄉親憂心?也因此,立委吳成典立即為鄉親發聲,強調金門的經濟仍依賴駐軍消費,裁軍對鄉親影響太大,如果沒有配套措施,一定會降低島上居民的生活水準。
根據報導,自民國八十五年導彈危機後,軍方體認到中共解放軍已經擁有將火力直接投射到台灣本島的能力,外島駐軍太多,爆發戰爭時反而「形同人質」,為保護台灣子弟兵,所以率先從外島撤軍。
其實,「金馬撤軍論」肇於民國八十三年,由時任民進黨主席的施明德首度提出。當時,此一論調被認為是放棄金馬的「台獨」陰謀,在台灣、金門、大陸都引發了激烈的爭議,甚至時正競選台北市長的陳水扁,亦視為票房毒藥。可是,曾幾何時,金門已由原本的十萬大軍,精簡到今天的一萬兵力,未來將更只有五千人,對金門生活、經濟環境的衝擊,不可謂不大。
平情而論,金門近半世紀以來,被賦予「反攻復國、屏障台灣」的使命,兵力駐防最多的時候幾達十二萬人。對於資源貧瘠的金門而言,長期的戰地政務固然帶來了肅殺的氛圍,也阻礙了地方的發展,但駐軍構建的龐大消費力,亦是地方經濟不可或缺的活力。然而,隨著兩岸局勢的和緩,特別是「小三通」的試辦後,兵源大量裁撤,已成了不可遏阻的事實,現今金門鄉親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觀光產業,預期的是「小三通」可能帶來的滾滾商機,但在等不到積極開放政策的同時,昔日的「迷彩經濟」卻已迅速的從島上消逝,鄉親無奈的心情可以管窺一斑!
有人說,金門既要求成為兩岸和平終戰區、或經濟特區,甚而是特別行政區,裁軍正是得償所願,但撤軍的「形同人質」說,委實令鄉親無法接受。或許,兩岸止戰是時勢所趨,可是,此番大量撤軍意欲何為,實在有說清楚的必要,倘若真有心發展金門為「和平、經貿或行政特區」,請儘速拿出誠意擘劃具體時程;倘若只為「台獨」而犧牲金門的權益,勢必引起人心不安,更會對政府失去信心。因此,我們要求,金門若要再裁軍之前,請先給務實的發展政策,也給明確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