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砲聲遠颺莫忘戰爭帶給金門的禍害!
──紀念「八二三砲戰」四十七週年的省思
今天,是「八二三砲戰」四十七週年的紀念日,也是金門人飽嚐戰爭禍害、無數人犧牲性命,留下永難忘懷的日子。
回顧過去,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傍晚時分,對岸大陸廈門、大嶝、小嶝、蓮河、圍頭等地數百門大砲,突然同時向我大、小金門等島嶼進行全面轟擊,在短短的二小時之內,金門島群落彈高達五萬七千餘發;而且,往後的四十四天之中,金門遭到封鎖日夜轟擊,一百五十二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短時間內總落彈高達四十七萬餘發,每一寸土地幾乎都被砲彈打翻過來,田園、房舍毀於一旦,家畜牲口也難逃浩劫,居民生命、財產損失難以估計,許許多多的鄉親因而家破人亡、或流離失所遠走台灣!
不容諱言,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河山風雲變色,「古寧頭大戰」一役開啟國、共兩軍隔海對峙,將金門淪為戰場。尤其,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雖是對岸延續其「解放台灣」的策略戰爭,但最大的目的是中共與蘇聯共同商定,為牽制美國在遠東的軍力,並測試「中美協防條約」美軍協防金門等外島的決心和方式。也就是說,當年中共為阻擾美國干預中國「內政」,防止台灣走向分離獨立,所以,並沒有強行攻占金門的企圖;換言之,為了牽制「台獨」,共軍不惜長期封鎖金門、砲轟金門,把金門當作戰場,而且,包括往後的「單打雙不打」,直至民國六十七年「中美斷交」,美國正式承認中共政權,共軍才宣布停止對金門群島砲擊,然而,前後三十年間,讓金門人飽嚐無情砲火的蹂躪,許多無辜的鄉親喪失寶貴的生命,情何以堪?
而今,金門島上砲聲已遠颺,硝煙離大家愈來愈遙遠,很多年輕的鄉親沒有聽過砲聲,更沒有看過遭砲火轟擊房舍倒塌、生命血肉模糊的慘狀;值得慶幸的是,金門不再是戰地,藉著金廈「小三通」之開航,兩岸人民重啟經貿、文化和宗教交流,金門已成國人往來兩岸的捷徑,扮演和平橋樑的角色!
當然,金門不再是戰地,逐步成為兩岸和平的橋樑,這是可喜的現象。然而,身為金門人,卻永遠不能忘懷「八二三砲戰」帶來慘痛的教訓。同時,也不能忘記當年島上軍民在砲火下同舟一命,憑藉著「退一步即無死所」的堅毅精神,金門無分男女,統統納入自衛隊編組,共同肩負保鄉衛土的責任,終能力挽狂瀾,贏得最後的勝利。尤其是戰後軍民能胼手胝足,同心協力建設金門的辛酸史頁!
今天,又是八月二十三日,當年參戰官兵,由「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總會長呂芳煙率領一行七十餘人重回金門,除前往太武公墓弔祭昔日不幸為國捐軀的伙伴,也為「戰爭與和平」作見證!我們認為,金門自古民風淳樸,文風鼎盛,歷經朱子教化,人文薈萃,素有「海上仙洲」之美譽。不幸因國共軍事對峙,淪為烽火連天的殺戮戰場,無辜的鄉親為戰爭付出慘痛的代價。今天,儘管砲聲已遠颺,但是,面對這個戰禍浩劫日,金門子民更應體認「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真諦,莫忘戰爭曾帶給金門慘痛的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