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對自己的未來應可提政策主張!
日前,李縣長與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院長林澤田等人晤談時表示,金門目前正處於優越契機,機會稍縱即逝。中央對離島若沒有政策,就等於大門沒有打開,什麼都是白講。強調金門先天條件好,以目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時機,中央對兩岸政策就要有開闊的視野,否則,今年六月十日村里長、鄉鎮民代表選舉,金門人可考慮一併舉行與民生、或政治議題有關的公民投票,讓縣民能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未來發展,表達看法與構想。
誠如李縣長所言,金門地處離島,又接近大陸,在中央對金門的政策不足時,縣民應對於自己生長的土地及未來表達看法,也就是「公民投票」。雖然,對於「公投」,有人視之如洪水猛獸,然民主時代,藉由公民投票表達在地人的聲音,提出具體的政策主張,已是落實民主法治的重要選項。
公投,還有一項主要的功能,便是解決政治僵局,以人民的多數意見來指導政策走向。然而,台灣的公投正值起步,幾次的公投經驗,更讓人為我們的首次公投成效擔憂。但是,「原地踏步」終非長久之計,若不能藉由公投表達金門人民的真實聲音,鄉親們的權益,便可能犧牲在諸多的「官方說法」與「公文旅行」之中。
的確,金門正處於發展上的困境,曾有一句頗為妥切的形容:「金門像住在有錢人(廈門)隔壁,看著他人高樓鵲起、日進斗金財源滾滾,自己卻只能乾瞪眼。」因此,李縣長曾提出「中央不給經費,也要給政策」的訴求,更曾發出「金門是座寶山,縣府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喟嘆。觀諸這些理念、認知的落差,究其原由,若非下情無法上達、與中央漠視地方需求,即是各有立場,互有堅持。
以今日傳媒資訊之發達,要說下情無法上達,實是令人匪夷所思;若說中央根本漠視地方需求,似也不盡然,畢竟溝通的管道從未斷絕;因此,各有立場與堅持,應是最適切的說法。以金廈「小三通」的政策為例,地方一直訴求全面性的資格開放適用,並提出免稅加工區、經貿特區、小額貿易黃昏市場等等的訴求,中央則以國家安全、兩岸和平進程回應。當然,觀諸兩方的說法,似皆言之成理,各有憑據,然金門人是否就該像夾心餅乾,任由政策扞格,徒損權益?
是以,我們對李縣長基於在不耗費太多社會成本的考量,結合辦村里長選舉,一併舉辦和民生、甚至政治議題有關的「公投」構想深表贊同;畢竟,著眼於金門的長遠發展,「海峽兩岸經濟開發區」的構想絕對是金門未來發展的重要選項;地區如不能在「小三通」政策上有所突破,廈門的鵲起高樓,恰將對比金門的躊躇落後,海峽阻絕將不僅是政體的互異,而是漸行漸遠的發展落差!
總之,金門絕對願意扮演兩岸的和平窗口,關鍵在於中央是否願意給我們開窗的鑰匙。例如,中央若應允大陸貓熊在金門落籍,便能實質造福地方,並讓金門成為兩岸角力的緩衝區,但若中央緊縮政策,金門則只能繼續政策邊陲的悲哀。因此,「公投」便是我們強烈表達訴求的重要選項,但「想當然耳」的投票結果能否令政策改弦易轍,就端看我們能否集結更多的盟友,具體展現足以撼動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