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金門觀光把脈也為金門觀光加油!
金門自民國八十一年解除戰地政務以來,觀光一直是地方的發展主軸;十多年來,地區的產業結構已逐漸轉型為第三級產業,民國八十六年來金觀光人口高達七十萬人次,足見觀光發展,在金門的整體經濟活動中已然舉足輕重;可惜對照現行的慘淡情景,值得相關部門和民間業者,一起為金門觀光把脈,也為金門觀光加油!
或許,許多人將金門觀光的停滯,歸咎於削價惡性競爭,以及尚且不足的觀光環境設施和配套機制,然而,廈門近在咫尺,每年卻有逾一千萬旅次的觀光市場,我們豈能獨自嗟嘆而已?
基此,我們以為唯有躬身自省,對症下藥,才能有所突破。
首先,了解自我,才能創造優勢。金門有全國第六座國家公園,「離島建設條例」下的補助款更是冠居全國;若說金門缺少建設,恐非事實;若說金門缺乏有效的觀光建設,或許是雖不中,亦不遠矣!在此,我們談的建設並不僅止於巍峨的堂皇建物,更包括富美的人文饗宴。
「金門遊」最為人詬病的,便是採購行程豐富,遊程全屬靜態,深刻感動沒有,旅遊亂象特多。三天二夜遊,由開放當年的一萬二千元,直直落到現在的三九九九元;十人一桌的團餐不超過一千兩百元,能指望給觀光客何種優質的旅遊享受?價格決定品質,品質決定觀光形象;可嘆的是,多數業者只能咬著牙,盲目的跟著走。為了打破困局,我們以為,重新省視自我優勢最為緊要;業者沒覺醒,公部門可不能觀坐山頭。打造金門遊的典範,業管部門責無旁貸,只是扼腕,只是籲請,難將死水激活!
其次,提升觀光創意產值,才能可長可久。觀光是服務產業,意即是以服務來實現產業價值;地區觀光產業缺乏創意,遊程更是僵化。旅客來遊金門,回去後便很難找到再來重遊的理由,「為什麼要來金門?」如果我們有令自己滿意的答案,何愁金門觀光做得不長久。基此,我們以為,觀光重視的是多元的旅遊記憶及感受,地區有豐富的文史資源,有紮實的鄉土文化,不會深耕、創新、開發,吃虧的只是自己;老宅裡的石磨,頹圮的洋樓,巷弄中的阿嬤,傳統的產業活動,四處隱匿的碉堡、坑道、射口,無不可以演繹一則則動人的故事,何由令人覺得金門只剩下靜物與購物?
最後,建立整合機制,才能小兵立大功。有人認為整合可能是另種形式的壟斷,然而,缺乏整合機制,只會互相戕害,讓有效的資源,日益的稀薄;金門觀光的困境,在於缺乏人流,如果沒有人流,就無法滿足嗷嗷之口。如何確保人流,便先要替消費者著想,如何讓他們感到物超所值,而不會將「機票」視為難以跨越的關口。在此,我們提出建立觀光人才資料庫及訂做遊程的觀念,將在地資源創意化、極大化,讓旅客感受到金門遊的與眾不同;這種工作,要即知即行、劍及履及;與其開會協調、檢討,還不如挽起袖子,埋頭奮鬥。
總之,就區位而言,金門有發展國民旅遊的窒礙,卻同時有著開拓境外及精緻旅遊的空間。「觀光的金門,文化的金門」絕不該只是說說而已,遊程的僵化,旅客的銳減,業者的困頓,值得相關部門和民間業者,一起為金門觀光把脈,也為金門觀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