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薪火相傳﹕畢業生的最後一堂課
———賢庵國小創校58周年畢業典禮推出?譗文化知性巡禮?豃所彰顯的人文傳承精神
又是青青校樹、驪歌聲起,畢業生互道珍重再見的季節。
就身處海島金門的學子而言,畢業典禮之後,小學步入國中、國中進入高中;畢業生的最後命運,「離開」自己的島鄉,常是唯一、不得不然的選擇。一如金門歌手阿德早年唱出的一首歌〈流放〉裡的聲音,「離開了傳說中的戰地天堂,所有的孩子/不懂自己將飄向何方/隱藏在心中的夢想/是一種宿命和生存掙扎的背叛/無知慌張:::」,歌裡透顯出往來金、台的「戰地」年代,已很不同於今日解嚴、開放的金、廈「小三通」時代氛圍,但未改變的,仍是「離開」、依舊是「所有的孩子/不懂自己將飄向何方」。這也是擺盪在兩岸中島嶼的孩子,背負著歷史重量、地理位置,「一種宿命和生存掙扎的背叛」。
「畢業」,之於金門的孩子,意味的,不止離開母校,也將離開母島;換了一片水域之後,對於未來,多出了不安、不確定的心理;對待原鄉的土地情感,也可能因成長過程所受的家庭、學校教育薰陶,而產生不同的表達方式,鄉心歸屬,有人拋落、有人根植,有人離開後不再歸返,有人繼續維持原鄉情,甚且回饋家鄉,作出貢獻。
就在「金門學」形成一門可供獨立研究、產生文化認同的學科,東吳大學講座教授王秋桂也在「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發出「可以以村史為單位」來落實「金門學」的聲音之際;我們欣喜地發現到,今年的金門地區畢業典禮活動裡,首次出現訴求人文傳承的「畢業生知性巡禮」,藉著認識鄉土、踏查聚落的戶外鄉土教學作薪火相傳。這是畢業生的「最後一堂課」,卻也可能是影響他們既深且遠的一堂課。
創立於一九五一年,原名豐賢國小的金門縣立賢庵國小,今年進入創校五十八周年,明天(星期五)上午八時三十分也將舉行第五十五屆畢業典禮。從賢庵國小對外發佈的訊息,明天的畢業典禮儀式外,也將有幾個活動推出,包括「美勞成果展」、「藝術‧文學‧體育─賢光飛躍聯展」、「才藝表演」、「表揚創校58周年傑出校友暨術育傳承演講」;畢業典禮儀式結束後的壓軸,將在「鄉土文化‧薪火相傳」的架構下,推出「賢庵‧人文‧傳承─文化知性巡禮」,作為「畢業生的最後一堂課」。這堂別具創意的課程,由校長董國正策劃,邀請創校五十八周年首次選出的三位傑出校友─藝術類的盧根、文學類的楊樹清、體育類的許績勝,帶領包含垵湖分校在內的二十六名賢庵國小畢業生,走一趟賢庵境內、三位傑出校友的原鄉:賢聚、古區與官裡。這趟原鄉踏查的一路上,將停駐認識傳統藝術宗祠彩繪、導覽浯江溪生態、古官道人文歷史源流發展,引領進入境內金門鄉賢陳淵、許獬、盧若騰、魯王及至朱熹與燕南書院的人文世界;「文化知性巡禮」抵達最後一站時,再由校長董國正站在全國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賢庵國小傑出校友許績勝的官裡村故居前鳴槍起跑,畢業生自許績勝手中接棒,以接力方式慢跑回母校用以傳達並象徵「術育斐然‧薪火相傳」。
結合鄉土、藝術、文學與體育內涵的畢業典禮,又以「文化知性巡禮」納入「畢業生的最後一堂課」;無疑的,賢庵國小凝聚熱情、發揮創意,寫下了一個很不一樣、別開生面的畢業典禮。而緊扣這個畢業典禮的精神所在,在於認識鄉土再次提醒畢業生,離開母校、毋忘母土;也在於勉勵畢業生,鄉土精神,薪水相傳。
賢庵國小畢業典禮上彰顯鄉土教育的用心與作法,從另一個角度觀看,也正是「金門學」種子的播撒。《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與文》甫落幕,從會議中「圓桌會議─亞洲視野下的金門學」與談學者發出的聲音裡,蔡英文要金門人在「邊界」概念下重新定位自己、找尋島嶼出路,白永瑞提示金門人要先具備在地視野才能讓「金門學」走向全球化,吳密察發現「台灣史」中其實有許多金門人在內,因此,觀看金門的視野不能只把它「關在一座小島」來看;各種論述中,王秋桂所強調「金門學」的研究必須以「村史」、「聚落」為單位落實的看法,也可以是「鄉土教育」的意涵與行動。
即使在畢業的最後一刻,畢業生仍然扣合著鄉土教學的「文化知性巡禮」,作為他們現在未來鄉土情感的深植。賢庵國小畢業生的最後一課,鄉土文化的薪火相傳,也為我們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