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訊與鄉心﹐尋根與培土
──金門日報鄉訊開版六周年慶暨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成立的鄉情意義
「本土文化的播建當然必須從自我定位、自我反省開始。這裡,小從個人,大至整個社會各族群團體,都必須立刻發動起來。報社這傳播媒體,更是責無旁貸,理應扮演一個推搡、拉牽、串連者的角色。島鄉金門在軍管戒嚴下四十年,一旦對外開放,生活體制思想及價值觀遭受衝擊,是可觀概見的,這時,尤其知識界必須挺身而出,從思想理念以及實際的生活行動上,作一番汰劣存優的工作。而很遺憾的,島鄉的文化階層在這方面的表現,仍然十分欠缺。這種欠缺,究竟是能力不足,抑或是軍管戒嚴文化產生的後遺症?有待檢討,但知識界的貧血體弱,卻是不爭可見的事實。這實在是開放後島鄉社會一項真正的隱痛及隱憂」、「社會一旦變遷、開放、繁榮,生命力必然蓬勃發動、擴展,這是好的。然而,社會文明的繁華究竟要帶我們往何處衝去?這時候,恐怕不能只讓政治、經濟力量來牽引我們。我們應該讓政治的進步,經濟的繁華落實在文化層面,這才是根本的長治久安之道。近年來,我也很欣見金門日報在文化的紮根方面,有了具體的行動,譬如說楊樹清主編的鄉訊版,正是一種尋根、一種培土的工作」。
一九九五年十月,《金門日報》三十周年社慶,作家黃克全為文〈三齣才好看││記金門日報卅歲兼具對她的期望〉,提出了對解嚴、軍管後金門文化力提昇的柔性批判與殷切期待,最後又以當時開版近三年的《金門日報‧鄉訊版》為觀察指標,道出它的誕生、持續,文化場域上,「正是一種尋根、一種培土的工作」。
距離一九九五年黃克全以家鄉人的情感、知識人的良心,寫就、發表〈三齣才好看〉一文,迄今二○○八年,中間橫隔了十三載;重讀斯文,竟予人有著無限的感慨。告別軍管威權體制、經歷轉型與陣痛的這十幾年金門社會力、文化力,是否已從黃文所指「軍管戒嚴文化產生的後遺症」、「知識界的貧血體弱」等隱痛及隱憂現象走向一個島民自主、文化自信的穩定發展之境?金門的文化紮根究竟是向上昇華,抑或向下沉淪?眾聲喧嘩、各自表述的背後。恐怕有待黃氏及未來史家們的論述了。
十多年後,再回溯審視黃克全文中在文化大前提下這個傳媒的期許,「理應扮演一個推搡、拉牽、串連者的角色」;無疑的,在訊息的傳播、意見的交流面,《金門日報》做為一份自軍報體質轉型來的官報屬性地方媒體,礙於政治生態,縱有著言論空間揮灑的限制性,但基本上的內容、主張,仍然是未離金門的資訊,未脫金門人的利益,長期以來緊扣島嶼的社會脈動,記錄島民的活動聲音。可以說,《金門日報》的存在,在於為金門島嶼寫日記,為金門島民保存集體記憶。但因過去受制於兩岸冷戰的政治氣候,金門處在一個封閉型島嶼環境,地方傳媒的訊息涵蓋、輻射面,多止能集中於島內發揮,無法聚射關照島外,包括大陸、台灣、東南亞、北美等廣大金門族群,致金門人鄉心力傳播受阻,「金門」的圖像止於地圖上的地理位置,忽略了「金門」的概念、力量其實是可以廣泛擴張、延伸的。
為了突破金門人的訊息傳播困局,就在金馬解嚴後的第二年,一九九三年六月,《金門日報》在內容、版面調度上作了兩大突破,一闢設《言論廣場》版、一開拓《鄉訊》版。至今,《言論廣場》持續、穩健的走過十五年,已是金門人最大心聲意見的總匯處;另外,訴求「連繫鄉親‧凝聚鄉心」的《鄉訊》版,在「尋根與培土」的一路上,走來就顯得多苦多難了,在出刊了一百五十八周、滿三年後,因著跨區採訪的難度、主編人選的異動等主、客觀因素,被迫自一九九六年七月起叫停,這一停刊長達九年;又在各地同鄉的關切、支持下,二○○五年復版,寫下報業史上一個停刊了九年的版面再出發的少見紀錄;特殊島嶼族群結構,也顯現《鄉訊》之於金門人鄉情連繫、鄉心連結的傅播必要、閱讀需要。
原本應歡度十五周年慶,因中間停刊九年,只能接受「六周年版慶」的《鄉訊》,或因在苦難中成長、得來不易,六月二十八日(星期六)下午五時,各地同鄉聚集下,將在台北縣新莊市最大庭園餐廳「大宅門」(新莊市中原路399號),以辦桌、那卡西演唱的形式,舉行「金門日報鄉訊開版六周年慶暨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活動的重頭戲,在於找回、凝聚過去所報導、介紹的兩百多位《鄉訊‧星期人物》,藉由各領域菁英的拉牽、串連,組織「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建構「金門鄉情網」。
《鄉訊》,屬於所有旅外鄉親族群共同的鄉情版面、共同作鄉心演出的舞台;《鄉訊》開版六周年,「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成立,鄉訊與鄉心的結合,也正是金門人長久期待、推動,土地、文化「尋根與培土」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