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道與味道
七月七日,聯合報刊有一篇專訪,以台灣的國際競爭力為主題,邀請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及知名作家王文華進行對談。兩位共同的觀點是:台灣雖小,卻有力搏大國的軟實力;台灣不需要跟人家拚力道,要跟人家拚味道;也就是說,善用文化優勢,形成國際競爭力。
無獨有偶地,五月份Cheers雜誌收錄了知名風尚節目主持人孫正華「改造城市,不能只靠外國品牌」的一篇文章,她指出:近年來,北京聚集了很多世界級的建築師。北京希望藉由建築,讓一個城市快速地現代化,也藉由像建築這樣大型的雕塑藝術品,讓一個城市去被討論和關注。但建築是城市象徵的一部份,大家決心要建立某種文化時,卻仰賴國外的品牌,而不將機會與金錢用來培養本地的品牌,長時間看來絕對是種隱憂。換言之,獨特性必須建立在本土的文化氛圍中。
這些意見值得深思。力道,指的是宏大雄偉的都市景觀及建築設施,是政治人物口中的不朽政績,或資本家眼中的成功開發,是可以立竿見影的事;味道,則是底蘊深厚之生活文化的自然流露,是不能複製、無可取代的地域特質,是一切有形與無形文化之點點滴滴的總和,絕非速成得了的工作。力道,雖可以震懾人心,令人折服;但是味道,更使人流連忘返,感動不已。
力道與味道的路線之爭,其實是對於現代化過程的一種選擇。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模型,多採用「大破大立」的方式,以移植與仿效西方物質文明為優先。這樣的發展模式,對漢人社會來說,直接反映於產業的轉型(由農轉工)、社會的解體(傳統網絡社會成為游離個體的現代社會)、地景的改變(雞犬相聞的生活場景變為汽車為主的快速道路、水泥叢林)、價值觀的崩解(從儒家倫理到功利現實),若發展至極端,人們將會異化為失根的浮萍。
經歷過長期的現代化過程,連西方社會都開始反省「什麼是永續的現代化」,進而重新尋回某些生活方式或價值觀;也就是重視人性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但是第三世界國家仍追著西方已經過時、甚至拋棄的模型,一方面以勤勞的代工勉強維繫著經濟的成長,一方面又以興建高樓大廈作為進步的象徵。是故大家可見,從一九九○年代開始,亞洲新興國家競相追逐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樓,如吉隆坡雙子星塔、台北一○一、上海浦東高樓、杜拜塔。儘管如此,在許多人們的心中,紐約的帝國大廈才是永恆的,即使它的高度早就不是世界第一。
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又是一個討論力道與味道的好例子。當成熟的鋼鐵結構技術遇上創新性設計所孕育的城市地標廣為巴黎市民接受之後,艾菲爾鐵塔開始與凱旋門齊名,俱為花都的象徵。因此,即使後來東京、大阪、首爾、上海等城市紛紛仿建高塔,甚至一個比一個高,但也無法動搖艾菲爾鐵塔的地位。
金門雖不大,但特殊歷史境遇所留下的有形(物質)、無形(非物質)之各類遺產,便是獨特且珍貴的一種韻味。今日,當我們重新在海峽西岸經濟生活圈中尋求重新接軌與自我定位時,千萬不要盲目追求「力道式」的發展,凡事只要「大、快、高」;相反地,了解自身的優勢,認真營造細緻的「味道」,在歷史保存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建立城鄉風貌美學、提升高粱酒文化,這樣才有機會在全球化的年代成為引人注目的獨特島嶼。想辦法讓金門成為華人文化圈中最成功的歷史保存與文化創意產業區,才是光宗耀祖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