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正視離島永續發展請從完善對外交通建設做起﹗

發布日期:
點閱率:678

報載,自九十七年六月十九日中央開放擴大小三通之後,旅客人數大增,由日均二千人,增加到日均三千五百人,增加幅度達百分之七十五,使原本空間不足之水頭碼頭通關中心,更顯得擁擠。且由於客流量增加,造成旅客大廳秩序混亂,服務品質低落,相對也使旅客不滿。對此,金門縣政府已召開會議,邀集相關單位研商解決、改善之道。

水頭碼頭通關中心規模、服務未臻所需,似乎是可預想的問題,君不見廈門甫啟用的東渡國際郵輪中心,氣勢是何等的恢宏,又是如何的具有前瞻性。水頭通關中心如今是以一敵三(廈門東渡、五通,以及泉州的石井港),合計每日二十八航次的客載量,已足令其壅塞不堪,遑論任何開拓性的發展。當然,對照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十億元人民幣的投建金額,金門實難望其項背,然而,金門的機場、港埠建設若每要在政策之後苦苦追趕,拿人民的忍受度當作政策的試煉,不忒表示,這個政府太過無能?政策要具預見性、建設要有前瞻性,思民所須、想民所苦,不都是現代民主政府的立基與本錢?如若僅是不斷的出台一些缺乏配套、不負責任的政策,人民是否該逆來順受、毫無怨言?

事實上,為因應「擴大小三通」的需求,金門港務處已於四月中旬斥資近台幣七十萬元,對水頭碼頭通關中心空間進行擴大、充實設施及調整通關路線;主要的具體作法是將出入境查驗台由出境和入境各四個,增加為各六個,提升了百分之五十的能量,此外,海關、檢疫、疾病防治等單位也將進行相應人力需求的調整。雖然有了基礎的設施及動線應變,但水頭通關中心就那麼丁點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通關客旅要的是舒適、通暢的服務品質及環境,而不在乎之前你做過多少努力及改變。再者,這種「穿著衣服改衣服」的建設思維,不但衣服永遠改不好,甚至還比重新訂做一件衣服更費工、費錢,是誰令金門落入此等窘境?若不是政策不具延續性,便是上位者看不到金門的永續發展,所以,金門的碼頭總是壅塞,機場到處都是排班候補的人潮,幾個天候不佳,就能讓金門陷入「行不得也」的苦難,政府果真無法可想,還是將民眾的心聲置若罔聞?

讓我們看看彼岸的建設經驗。廈門國際郵輪中心碼頭可停靠十四萬噸大型國際郵輪兼靠三萬噸級集裝箱貨輪,另有兩個三千噸級客運泊位和兩個工作船泊位;主體碼頭岸線四百六十三公尺,前沿水深十二點四公尺,岸線海闊水深。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二○○五年旅客吞吐量為六二九萬人次,其中,出入境旅客一一七萬人次,連續十九年居中國第四;受兩岸關係日益趨暖、廈門航點的節日化和週末化包機啟動等因素影響,支線航空網路正快速的形成。值得一提的是,高崎機場還是中國第一家完全利用國外貸款進行建設的機場,也是首家下放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國際機場。

機場、港埠等同於離島的生命線,塞住了,便無發展契機可言。從以上的資料,我們得到什麼樣的訊息?至盼,政府應該給人民永續發展的希望,而不是嘴裡嚷著「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做的卻是令人民怨聲載道的蠢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