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聚焦螢火蟲復育奠基生態旅遊﹗

發布日期:
點閱率:931

去年,金門農試所在全國公園綠地會議的會前會提出發展觀星、賞螢的「夜間生態旅遊」建議,今年六月至九月,便開始執行螢火蟲的資源調查與復育計畫,委託廠商並已完成期中報告。

螢火蟲,閩南語俗稱「火金姑」或「火金星」、客家話稱為「火燄蟲」,是早期農業社會中最常見的昆蟲,但曾幾何時,它已經從我們的周遭消失。對於農試所提出發展觀星、賞螢的「夜間生態旅遊」建議,我們深表贊同,更認為應該投注更多的心力去做;因為,對於生態環境與物種復育而言,「今日不做,明日勢將後悔」,我們將留給後世子孫怎樣的生活空間,完全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事實上,金門園林資源豐富,復育螢火蟲應該要比其他縣市容易許多,其關鍵在於,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復育螢火蟲」這個課題,抑或說,我們該使出多大的能量來正視生態環境與保育問題。螢火蟲讓我們有了反思的機會,復育不是重點,如何體現金門當下對環境的關懷、放眼生態的存續,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課題。

金門地區的螢火蟲調查及棲地復育既已由農試所開了頭,接下來,便該聚焦觀念紮根、資源共享,及推廣問題。我們以為,地區既有意將生態旅遊、樂活慢遊做為文化觀光發展主軸,便應戮力於相關基礎建設的紮根與推廣,螢火蟲的調查及棲地復育工作,或便是極有利的破口。以下見解,可供相關單位參酌。

其一、向下紮根。要復育螢火蟲,使之成為金門特色生態旅遊資源,首重紮根工作;「紮根」是一系列的教學及體驗活動,從瞭解、欣賞、關懷、喜歡,到擔負起螢火蟲的保育工作,規劃與執行缺一不可。要在金門擇定復育棲地不難,重點在於誰來持續關注,並接手往下做。我們可以想到的對象有:學校、居民、社團、社區,乃至於遊客認養;也唯有在基礎建設下,投注人文的感情關懷,螢火蟲、乃至於金門的生態旅遊才真的活得起來。

其二、向旁拓展。復育生態也是一項花錢的工作,我們無由讓公部門一股腦的投入,卻不思任何永續推廣與財源開拓,對此,我們提出「開放認養」的概念。認養對象可以是任何人或團體,公部門要做的只是提供相應的棲地空間及技術諮詢,由此再發展至企業形象的形塑、目標客群的掌握、旅遊套餐的規劃,乃至於保護區的規劃與營建等,如此,方能保證生態復育工作的永續發展。

其三、向上提昇。物種的榮衰是生態的重要指標,在環境未受過度開發、污染時,螢火蟲猶如田園、山野中的精靈;螢火蟲點飛舞的美景,可以是喚起人們對生態保育課題的關注,更可以透過各項螢火蟲活動,形塑區域形象,營造地方觀光特色,進而帶動地方繁榮。以上這些,還只是表象的效果,人文情愫的感懷、社群壓力的釋放,才是現代人花錢都買不來的人生資本。

當我們仰望星空、冥思宇宙奧妙的同時,其實我們正立足於土地上,如何感受生態環境與人的共生及互動,才能深刻理解「珍惜環境資源,愛護美麗家園」絕不能只是嘴上說說。或許我們該想想「賞螢」能否引領金門觀光往光明的大道走?再或許,觀光只是賞螢的附加功能,人與環境、物種間,本就該共處、共榮!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