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防疫過春節 好運跟著來

發布日期:
點閱率:1,989

光陰似箭,福虎年九天連假,已然悄悄結束,新年新希望,各行各業紛紛返回工作崗位,整裝出發,打起精神,朝著繼續「防疫拼經濟,謀求永續發展」目標邁進。
有云: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歲時節令當中,意義最重要之節日是一年一度之春節,一般而言,春節係自臘月〈十二月〉二十三日之送神日開始,到正月十五之元宵節為止,亦即大年初一到初五,稱為〈新正、賀正〉,國人祭拜神明、祖先,祈求子孫在未來年年能夠諸事順心平安,家家戶戶也在神明廳或公嬤廳之供桌上,擺放蒔花、銀柳、發財樹與供品來祭神拜祖,應景年節供品不一,包括預祝年年高昇之年糕(甜粿)、柑塔(橘子疊成塔型)、蘿蔔糕、芋頭、發粿(有發財發達之意),長年飯等,有些地區會在飯上再放一顆紅棗,象徵(早發),也有人家在飯上插春花(市面上有售漂亮之現成品),也可以自行用紅紙剪成碎花狀,「春」為閩南語「剩」之諧音,代表糧食有餘,一事一物,都有典故,顯現中華固有文化精神蘊涵精深博大,源遠流長,代代相傳,盛行不衰。雖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襲擾,大家一本初衷崇尚祖德,慎終追遠,祈求平安吉祥心志未變。
有首傳統歌謠中有「初五隔開」之歌詞,描述此日為新春新正與平常日之分水嶺,從初五到二十日之間,皆為商家正式「開市」之好日子,一般習俗,選擇初五開張,而公僕們收假也收心,恢復上班為民服務,因為該日是迎「五路財神」之吉日,取其吉祥之意。儘管各地歡渡節令方式互異,不盡相同,終極心願並無二致,莫不希望政黨和諧,族群和睦,民生樂利,政治清明,大家脫離苦楚,好運跟著來。
中央防疫中心宣佈,國內這波疫情來勢洶洶,亦且還有傳播鏈不明之慮,因而一再呼籲國人務必提高警覺,落實依照防疫指引,加強防範,以策萬全。而亦因應離島之需求,已自元月二十九日起,在國內五機場、二港口設置快篩站,對於搭機或乘船前往金、馬、澎地區之人員,採取自願接受快篩,陰性或持有陰性證明始得搭乘前往。此外,自二月七日起,嚴禁國籍船舶與陸籍漁船接觸,以防患未然,如此審時度勢,滾動調整,亦步亦趨,旨在超前部署,弭患機先,強化台灣端機場港口防疫作為,對離島地區無疑多了一份保障,也是金門鄉親所樂見。
惟有醫學專家質疑,篩檢政策傖促上路,執行不無困難,無配套,因而快篩病毒,離島人兩樣情,贊成與反對兼而有之,就有金門鄉親直陳,離島醫療能量不足,長期以來事實存在,茲此疫情發燒蔓延時刻,一旦發生社區感染,金門醫療將會崩潰,非僅贊成國內五機場飛往離島旅客快篩,一致咸表金門縣政府凡事慎之於始,盡心竭力之表現,值得肯定,特別是購買家用型快篩試劑置於金門航空站,提供來金人員索取應用,有用心就有聲量,點點滴滴,傳為美談。
兩年來,疫情嚴峻,國人期待虎年到來,虎嘯生豐,疫情退散,經濟復甦,也許只是夢想,然而有夢最美,只要大家相許相勉,穩紮穩打,公而無私,一齊向前,不等待,莫依賴,夢想成真不是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