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公共資產 推動低碳再生能源
為了持續滿足公車停放及保養需求,車船處所屬的金湖建華公車保養廠啟用後,務實推動低碳再生能源政策,以導入活化公共資產概念,節省公務部門經費支出之原則,與民間廠商合作引入資金,打造首座大型陽光公車棚,推動綠能發電,逐步朝向低碳交通之目標邁進,保留該場域原有公車停車場功能,搭設地面型陽光車棚賦予更有效利用空間,實為友善環境、低碳永續的典範,為太陽能光電系統為金門環境再貢獻一份心力。
車船處建華保養廠區原屬陸軍工兵營區,隨國軍兵力精簡解編,撥用軍方3筆土地面積約2.4公頃,於108年完成保養場區規劃建置使用,除做為公車保養維修之外,也可提供50輛公車停車空間,但近兩年來公車停車空間仍不敷使用,109年原編列預算增設20處公車停車格,以導入活化公有資產方向,節省公務部門經費支出之原則,近年來在低碳島的政策下,推動再生能源建置,除結合現有公車停車空間機能,首座大型陽光公車棚的啟用,建置面積為7580.4平方公尺,使用3,910片太陽能板,每片0.35kW,總建置容量達1,368.5kW,以金門每瓩年平均發電量1,252度估算,該場域每年可發151萬度電,足以供應金門430戶全年用電,相當於2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也可為縣府帶來每年至少50萬元以上的收益,創造綠能發展與經濟雙贏。
比較數據資料發現,在未搭設陽光車棚前,全縣公車每年夏季4-9月份時,平均每月需要使用4萬餘公升油料,陽光車棚搭建完成後,公車停放時多了一層可以遮蔽日曬高溫,可減少車輛冷氣油料耗費支出、熱車時間,也因為多了一層頂棚,讓白天奔馳於路上的公車,多了一處可以遮風避雨地方,相對可延長車輛使用年限,節省日後車輛保養修護費用,一地多用、一舉數得,初估每月可節省油料平均約1,000公升,戮力朝低碳交通的目標邁進,開創新的價值。
除了本座陽光公車棚之外,縣政府要求各單位領頭積極尋覓可能的場域來擴增太陽能發電系統,包括赤山掩埋場、自來水廠評估中的田埔水庫受水池,另外中央駐金單位閒置屋頂、縣管公有屋頂、公有停車場、各級學校風雨操場等,只要在不影響原有用途的前提下,請相關單位評估設置的可行性,感謝台電已經完成二套儲能的基礎下,金門在再生能源的努力朝向極大化的可能性,也期待鄉親評估閒置空間一起加入參與再生能源的建置。
所謂「再生能源」顧名思義,即源源不絕地、生生不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能源,且在使用與產生的過程中,幾近是潔淨、沒有污染的問題,都是轉化自然界的能量成為能源,並且能夠在短時間內再生循環,可以減緩地球暖化速度,促進金門低碳島計畫,並有效降低地區電力負擔,增加綠色能源使用。然而在全球減碳風潮及環保考量之下,再生能源也逐漸成為金門電力開發首選,低碳永續不僅是為配合能源政策,更是國際企業的需求。
金門電力系統是一個獨立的電力系統,與台灣本島並無相互連接,即所謂的孤島運轉電力系統,為能減緩地區發電成本,利用建築屋頂或閒置土地設置屋頂型或地面型太陽能光電設備,透過公有示範及獎勵補助帶動民眾設置意願,並鼓勵民間投資綠能產業發展。金門國際低碳島的願景,在縣府及民間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成形,透過持續擬訂相關計畫與設備建置,將綠能生活化、永續最大化,創造綠能發電優勢,目前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以2005年為基準,至2020年減量2%、2025年減量10%、2030年減量20%,本縣既為低碳示範島,以增加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能源政策不只要跟上2050淨零碳排的國際規範,更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實現金門成為永續發展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