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醫療服務滿意度正面評價上升

發布日期:
點閱率:2,278

110年度金門縣醫療服務滿意度調查報告書結果顯示,本縣整體醫療滿意度正面評價從69.6%上升至73.9%,地區民眾明顯感受醫療服務逐漸改善,對於金門縣政府持續投入充實在地醫療能量能力、建置西半島醫療專區、建置放射腫瘤照護中心來協助金門醫院發展重大醫療設備等計畫,以推動醫療服務品質提升。縣長楊鎮浯對於鄉親正面評價是肯定本縣醫療服務品質,但仍有25.6%的民眾持負面評價,表示還有努力進步的空間,未來縣府仍會持續推動在地醫療精進,使鄉親能擁有更優質、完善的醫療照護。
從該報告書中受訪民眾建議加強改善「增加專科醫師科別」、「養成在地化醫師」、「增加醫療設備」等項目,金門衛生局也看見和聽見今後要再努力的目標,目前金門醫院部分專科仍須透過「金門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由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支援看診,但在衛福部「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培育下,像是心臟內科、牙科、小兒科等專科,已陸續有本縣公費生完成訓練返鄉服務,而婦產科、神經外科、復健科等專科亦有公費生刻正接受專科訓練,將在完訓後回歸金門造福鄉親,為在地醫療注入量能,衛生局也會持續依本縣醫療需求,逐漸完善在地醫療所需科別及人力。
醫療品質包括醫療提供者的醫術與人際關係、醫療環境設施、等候時間、服務態度、醫療過程、服務結果及社區可近性,其中以醫療技術及醫病之間互動關係為整體醫療品質的核心。病人對醫療照護不同構面的正面評量,滿意度是就醫病人對事件「相對的評量」,並非是一成不變,所以會隨著病人個人標準或期望的改變而改變,滿意度是個人的期望和所認知結果的相對程度。
提昇離島的醫療品質向為離島居民所殷切期待,民國84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旨在降低民眾就醫的經濟障礙並提昇健康品質,使原本未具保險身份民眾就醫的可近性大為提昇,然而對偏遠離島地區的民眾而言,只解決了就醫障礙,而在醫療資源及服務品質卻與台灣都會地區落差頗大。
為讓醫療在地化,公費培育醫事人員,自民國91年起開始培育9名醫保生,並導入縣外健保醫療資源,請求衛生署鼓勵台灣籍的醫師到離島服務,服務年資1年可抵2年等策略,鼓勵外地醫療院所醫師到本縣提供健保醫療服務,想讓縣民獲得可及性及可近性的醫療服務品質,縮減醫療服務的差距,使享有均等就醫權利。雖然IDS計畫每年編列預算讓金門醫院聘請醫學中心醫事人員支援,縣政府更加碼挹注比健保局高的經費,導入醫學中心資源,大量的增加專科科別及駐院醫師,改善了本縣民眾就醫的可及性和提昇醫療品質。然而因為醫師無法長駐,醫病的信任性治療關係建立不易,或有部分醫師資歷較淺,因此,IDS計畫投入改善了醫師數量與專科科別,惟仍待質的穩健提昇,但與縣民對醫療服務品質的期望仍有落差,仍無法符合民眾期待,導致對醫療施政面向滿意度偏低。
金門由於屬於離島,人口數量、經濟規模和地理環境的限制,過去經常面臨醫療資源缺乏、醫療品質的不足,縣民需透過長途奔波與精神金錢的耗費前往台灣本島就醫,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以來,更讓金門的醫療量能備受關注,為克服偏鄉離島醫療照護資源不均,落實在地醫療一直是縣府團隊的施政目標,每年編列預算挹注金門縣照護發展基金,補助金門醫院改善軟硬體設施,進一步提高急診與重大醫療檢測品質,減少縣外就醫比率,減輕縣民縣外就醫的醫療費用與家庭成本,具體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及滿意度,增加縣民對在地醫療的信心,讓本縣健康照護有感、幸福快樂有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