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鞏固防疫信心 克服困難挑戰

發布日期:
點閱率:2,184

 「2022金門迎城隍-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4月16日在浯島城隍廟舉辦盛大的開幕典禮,揭開了為期一個月的節慶活動,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基於12歲以下的孩童尚無疫苗可打,所以取消了妝人蜈蚣座的遊行環節。此前花蓮縣政府也礙於本土疫情持續升溫,花蓮縣確診數病例居高不下,在開幕前夕緊急喊卡全中運,讓不少參賽家長和孩子相當錯愕,但對於花蓮縣政府這似乎也是不得不的抉擇。
平情而論,因為疫情打亂了可不止是一池春水。迄今,大陸許多主要城市都還在「封城」撲滅疫情,但每天仍有上萬例的確診數,同樣在宣告成效有限。反觀歐美主要國家,每天仍有上萬的確診病例,卻已宣布「解封」,要和疫病共存,平時該幹嘛就幹嘛,試著用自身抗體去習慣新冠病毒的流感化。這兩種極端的防疫策略著實都無法完全消除我們的恐慌與疑慮,中國大陸用「封城」管控疫病,雖說有罔顧人權之虞,但短期仍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難就難在普羅大眾的正常生活還要繼續,人與人依然要送往迎來,這就不能保證疫病的反覆爆發,而這般的反覆封控「清零」防疫,自然也是最為勞民傷財的手段之一。不久前,澳洲、紐西蘭和新加坡等亞太地區國家都有類似的「清零」政策,實施封城,直至病毒完全停止傳播為止,但隨著傳播力更強的變種病毒出現,加上疫苗接種率不斷上升,讓一些人即使感染新冠病毒的確診者也不用到醫院治療,也讓這些國家先後放棄這種政策,因為他們相信,從長遠來看,新冠病毒已經沒有機會達到「清零」的目標,就像流感病毒一樣,不管人類高興與否,都會長期在人類社會中流行,人們要做的唯有管控及降低它的中重症及死亡率而已。這樣的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也符合現實,但畢竟染疫與否依然關乎人命及社會發展的大事,嚴謹、慎重一點終歸是不會錯的,但如何拿捏最適合本土的尺度,在有效防疫與正常生活間取得最佳的平衡,恐怕才是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為困擾的事。
再以兒童施打疫苗為例。因應國內疫情再升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4月17日記者會上宣布,食藥署已召開專家會議在考量有效性、安全性等狀況下,同意6歲到11歲兒童可施打莫德納疫苗,2劑劑量為成人的一半,且需間隔28天。不過早前已開放兒童接種疫苗的歐美、日韓等國家,卻幾乎都是接種輝瑞BNT兒童版疫苗,而國內的國高中生之前施打一、二劑的也是BNT疫苗,為此家長擔憂莫德納對小孩的副作用,留言更是灌爆了衛福部臉書。就此,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這是根據研究做出的決定,疫苗政策都是鼓勵性質,民眾可以選擇打或不打。的確,既然沒有絕對有效的疫苗,打疫苗自然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但如何讓民眾對政府的防疫政策更有信心,卻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
過去2年因為疫情,金門迎城隍遶境慶典不得不縮小規模,今年雖然原則定調不停辦,但最受歡迎的親子蜈蚣座卻依然要視疫情發展滾動式檢討是否續辦、延期或停辦,因為全民的健康最重要。民眾可以容忍防疫的一時不便,卻不可能接受無止境的封控與限制;要想在疫情下仍然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我們還需要有更多的防疫工具與科學證論來鞏固全民的防疫信心才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