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重視保存技術,肯定匠師地位

發布日期:
點閱率:2,045
字型大小:

金門是一座底蘊豐厚的文化聖殿。「來自中原、面向海洋」說明了不同氏族早於12、13世紀以前即已自中原地區陸續遷徙至此,繁衍生息之後的文化變遷。金門人在「尊宗敬祖、認祖歸宗」的宗族思想及「郊祀天地、畏敬鬼神」的民間信仰下,發展出以宗族血緣聚落、核心家庭合院為主的村落與民居建築;同時,這些空間布局與社會生活也大半實踐了追求天人地和諧的風水觀。在生態、生產與生活的制約下,金門的傳統聚落與建築承繼了一種漢人(華人)的、地域風土的物質文化。
解嚴迄今,金門傳統建築的保存,在金門國家公園、金門縣文化局、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等單位的努力下,過去30年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但傳統建築保存的關鍵是以匠師及其匠藝為核心的無形文化資產,昔日以師徒制為主的技藝傳習在今日學校正規教育已不復存在。保存技術的傳習其實面臨相當大的挑戰,現代工法的結合也仍需實證來檢視其有效性及正確性。這是金門傳統建築保存的危機之一。
目前為止,金門縣有兩位被認定為國家級的「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他們同時在民國105年(2016年)獲得此殊榮。一位是出生於西浦頭的莊西勢(1937- ),人稱「西師」,擅長尺寸規劃、砌牆鋪地、抹壁蓋瓦、作脊等土水、瓦作技術,專司宮廟、祠堂及一般傳統民宅。一位是出生於盤山頂堡的翁水千(1937- ),人稱「千師」、「千仔」,專精於宗祠、宮廟、傳統宅第之大木匠師,兼做小木作,對於空間規劃設計及寸白禁忌尤為熟稔。他們的執業生涯,緊扣著20世紀中葉以降金門政治經濟環境背景,兩位的生命紀實與匠藝成果,可謂金門傳統建築修復史的縮影。當然,地方上仍有相當多技藝精湛的匠師,亦具有傳統建築技術保存者的潛力,如李清海、沈富春、梁瑤望、李換生等;不僅如此,青壯輩的莊水盛、陳榮文、李榮利、李錫福等,也都是獨當一面的師傅,他們帶領著年輕人投入保存技術的工作,令人佩服。
今年,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主辦、金門縣文化局的指導、劉華嶽及江柏煒兩位教授的策劃下,「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莊西勢保存者及重要大木作技術翁水千保存者傳習計畫」得以啟動。有別於以往單向授課及各自實習的模式,這個計畫以實際的場域(頹屋或傳統建築的修復案場)為操作環境,讓學員得以接受完整且實務性的課程。兩項工項均以莊西勢的土水保存技術、翁水千的大木保存技術為核心內容,前者訓練課程為傳統漢式建築地坪、牆身的修復,以及屋面作脊技術等;後者則為大木作構件修復、組裝、仿作等工項,以及宗祠為主的空間規劃、落篙技術、寸白禁忌等知識內容及操作。配合技術保存者與助理匠師的親自指導,一方面讓學員跟隨大師學習匠藝功力,一方面也能依據修復設計工程圖說與現場實地施作,銜接未來的就業或技術的精進。
這次計畫雖屬實驗性質,但已取得亮眼成果。首先,在報名學員方面,總計土水、大木作共17位具有相關工作經驗者來參加傳習,其中還有臺灣本島地區跨海來金學習者,顯見金門傳統建築的魅力。這17位學員在傳習期間還跨海到臺中參加文資局所舉辦的匠師檢定考試,第一階段的筆試通過率高,即將進入第二階段的術科。不論如何,取得國家級的證照對於學員個人或未來金門整體修復量能的提升,有相當大的助益。此外,傳習過程中,將古寧頭北山雙鯉湖畔的一座小頹屋修復起來,對屋主產業或聚落整體景觀來說,具有非常好的示範作用。事實上,金門的頹屋整治一部分應該朝向這樣的做法,使得人才培訓、環境景觀整理、聚落風貌維護能結合起來。
唯有保存技術的永續發展,金門傳統建築的維護才會長久,文化資產局應更加重視金門,且整合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作法,讓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漢式建築群的金門,讓文化資產得以生生不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