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塑造水環境文化 落實永續金門產業發展

發布日期:
點閱率:2,290
字型大小:

「有序發展永續金門」是楊縣長的施政理念,同時也是金門縣政府的施政主軸,因此責成工務處規劃「金門水環境改善整體空間發展藍圖」,並辦理一系列「水環境文化與產業發展說明會」,其目的是希望透過專業領域輔導平台邀請本縣各機關及產業代表,能與相關領域專家分享交流,並利用在地文化元素塑造水環境文化品牌,將其產業化及資源化,讓參與者了解各種不同規劃面向,作為未來水環境空間發展推動的目標,使金門的水環境文化能成為發展觀光之重要資源。
眾所皆知,金門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地方,不但雨量少,而且儲水的功能又不完善,雨量少蒸發量高,馬上呈現乾旱景象,雨量多時,因儲水功能欠缺,都流向大海,故常處於無水狀態,因此儲水、備水、節水、省水成為金門人的習慣與常態,由此可見,金門人對水的珍惜與重視,同時也孕育金門水環境文化。
早期先民所用的水都是靠天上的雨水,那時家家戶戶都有儲水桶接屋頂的水供飲食或盥洗之用,家庭衣物或其他相關洗滌就到村裡池塘,因那時較無公共建設,故水較能匯集起來,因此可利用各種方法儲水,以備不時之用。後來人們懂得鑿井取水,可解決大部分用水問題,因此各村水井林立,但若地層較深厚的地方或因岩盤關係無法鑿井者,就較沒人住居,如昔果山、盤山及中山林一帶。到國軍於1949年進駐金門,由於飲水人口大增,軍方大力建置人工湖庫及鑿井,以提供戰備時之軍民用水,因此大型湖庫產生,如太湖、榮湖……等,但因水質不好,必須做相關淨水處理。金門地區因地形、地質等天然因素,而無巨川長流,且年雨量少,因而形成雨量少而蒸發量大之乾燥氣候。以致大部分地區地表逕流不易聚集而直接奔流入海,水資源之涵養與開發困難,枯旱時期,軍民都為缺水所苦。為改善金門軍民用水,符合衛生要求,增進健康之宗旨,於1966年4月1日正式成立水廠,開啟金門自來水的新篇章;1974年為促進農村經濟建設與環境衛生之改善,設置金城、金湖、金沙、烈嶼等四個服務所;1976年擴大供給設施,並致力改善原水水質。至1994年更進一步推動金門地區給水改善工程,重新規劃整合成太湖、榮湖、紅山三個淨水場,提高給水效率。2021年又增設洋山淨水場海水淡化廠,以多元供水、淨水之理念,開發與管理金門優質的水環境。
近兩年連遭嚴峻旱災的金門,年降雨量僅約400多毫米,創下歷史新低,湖庫與農塘乾涸,嚴重影響全縣農業灌溉及生態棲地環境,還好有大陸引水資助讓金門得以走過缺水危機。為長遠計,楊縣長要求農政單位積極協助、補助農民,全力做好農業基建工作,浚深農塘,提供農業灌溉用水,並指示金門自來水廠積極推動湖庫原水調度、清淤及改善工程,配合智慧水管理策略,打造「質優、量足」的金門好水。
縣府為打造農業灌溉環境,特別敦請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公管理處,長期協助金門建構整體農田灌溉相關管線,期待未來雙方能密切合作,將灌溉功能擴及全縣各鄉鎮,針對放流水灌溉系統建置,預計111至112年度於金湖地區進行放流水農塘串聯作業,同時利用金門酒廠與金城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進行混合配比試驗,導引至金寧鄉無水源之區域,也期待每一滴放流水都能回收再利用,把金門水資源用到極致,讓農友不用擔心耕作時無水可用,解決金門整體農作需水問題。
總之,金門未來為發展觀光,必須依據原有水資源的環境,發展出特殊的水環境文化,加強傳統閩南建築的集排水及儲水系統之推動,配合聚落裡常見的水井,田中灌溉的農塘及吊烏、轆轤(閩南語「加洛」)等汲水設施,宣導先人累積下來的智慧水文化環境設施,結合現有的水環境資源,規劃治理成生態旅遊的發展空間,以落實永續金門的觀光發展產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