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山頭為起點的金門地質公園藍圖
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倡導推動地質公園計畫以來,地質公園成為世界及國內專家相互規劃及推動的風潮。從2011年開始,國內已陸續有九個地質公園成立,世界也有147個在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建立國際夥伴關係的地質公園產生。綜觀金門地質地貌之形成,以及環境位置之特殊性,已相當具備成立金門地質公園的條件。
由於國內離島中,澎湖、馬祖已相繼成立地質公園,因此金門縣政府為在建設金門成為觀光勝地的前提,並在台灣進行地質公園推動的專家學者鼓勵下,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屏東林管處的指導與補助,經多次評估,希望能早日加入地質公園網絡的行列,以增加金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金門縣政府建設處也積極委由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進行地質地景盤點,目前已完成十個特殊地景列冊追蹤,逐步推動金門地質公園。原本是想以全金門為成立導向,但為儘速讓金門地質公園能早日呈現給大眾,並與國內離島同步展現在國人面前,推動初期將以烈嶼為優先,且藉由金門大橋之連接,由點、線、面再擴及至金門全島。
地質公園的成立基本上是擁有特殊地景為主,因南山頭擁有金門獨一無二且完整的玄武岩柱狀節理地景及衍生的洋蔥狀風化層、生痕化石、紅土礦物層、綠石槽地景……等,可以馬上融合當地的生活文化及連結金門整體地景文化儘速成立地質公園。因此,烈嶼鄉公所先以南山頭地景為優先考量,並辦理各種與社區之溝通及輔導管道,等成立後再擴及輔導埔頭、東崗、九宮、東林、麒麟山等社區發起推動。而大金門則分為三個區塊,即東半島、西半島及古河道一帶,期盼屆時金門全島能成為國際聞名的地質公園觀光島,提昇金門之觀光水準,促進金門整體經濟發展。
為讓地質公園能為大眾所接受,金門縣政府、烈嶼鄉公所及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先後作了一系列不同方式的宣導,並決定於十月一日舉辦一項宣導活動,針對本縣十個特殊地景周邊的社區代表及相關人員進行說明。若獲得各地景鄰近社區民眾的良好反應與支持,將可依據社區意願,產生共識,依申報手續登錄地質公園網絡,成為地質公園之成員。不過在這之前大家必須了解,地質公園是與國家公園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它是由下而上的社區主導機制,針對鄰近特殊地景保育,運用社區特色,推動對社區有利發展之各項活動,並可增加社區就業機會,利用地質公園的名號,增進地方創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另外,為加持特殊地景之核心價值,可融入在地文化與人文地景,在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下,反應永續土地利用的特殊意義,展現人類社會在自然條件約束及自然環境提供的影響下了解地景長期演變過程,以及在連續不斷地、內在和外在的社會、經濟、文化力量影響下,創造地質公園之最高價值。
總之,地質公園之成立,不僅讓社區居民了解如何善用在地知識,投入文化地景的資源守護和經營管理,推動地方創生與農村再造,讓地方可以永續發展。並持續性地對傳統生活方式的連結,進行歷史故事演變的物證聯想與自然文化特徵,依據我國2006年修訂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透過地質公園文化地景互動,妥善連結其他文化資產,創造永續發展之生活環境,這就是金門未來整體發展與推動地質公園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