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通車 烈嶼低碳輕旅正夯
本報載,隨著111年10月30日金門大橋通車,大、小金門靠船舶交通的生活模式,一夕改變,兩島合為一體,任何時間旅遊烈嶼,說走就走,不再受限。而烈嶼雖處於相對封閉的特殊環境,無論戰地史蹟、自然地質、野鳥生態景觀卻相當豐富,並且保有傳統閩南建築、僑鄉文化,以及純樸民情,小而美的景點,更適合文青低碳之旅,值得細細品味。
金門大橋通車,金門鄉親倍感振奮,不獨是企盼了數十載、通連大小金兩地的跨海大橋將金門連成了一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小金門的建設及發展,可望擁有嶄新的方向及魅力。小金門「烈嶼」有「離島中的離島」之稱,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觀光資源,堪稱秘境中的秘境,然而,對於面積僅約14平方公里的烈嶼鄉而言,正確的發展策略及基礎建設才更值得關心與重視。相對於金門本島,一直以來,縣府對於烈嶼都有著「低碳」、「輕旅」的規劃及建設方向;遊客搭乘電瓶車、騎電動機車或自行車,吹著海風,毫無壓力的輕鬆慢遊於鄉間林道,親近網美景點,品味美食,感受烈嶼的純樸動人,體驗對環境友善無負擔的旅遊樂趣。這樣的擘劃及願景,不但保留了烈嶼的純樸之美,更大程度的體現了對於環境的兼融與友善,無疑的,是極為動人且具有吸引力。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還有值得加強、妥善因應,以及完備的配套措施,適值大橋通車伊始,謹作局部性探討,期以做得更好、走得更遠。以下犖犖大端兩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低碳輕旅。烈嶼推廣電動機車的低碳旅遊已行之有年,九宮碼頭一側更發展出相應的電動機車租賃及共乘導覽產業;然而,大橋通車後,相應的服務機能卻未同步拓展至大橋彼端。究其原由,或因交通船的服務機能仍在,或因這類的服務行為不適合以轎車、遊覽車為主的旅遊樣態,甚而大抵完備的小金端轉運區也未完全發揮作用。當然,就市場機制而論,強制遊客轉乘低碳運具有其難點,但要突出低碳運具的服務優勢卻不會太難;因為遊客更在意的是豐富貼心的遊程服務,以及低碳運具能否恰如其分的體現小金輕旅的服務優勢。
其二,景區魅力。有道是:「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烈嶼地區有許多豐富且極具魅力的觀光景區,並持續著穩健的服務與運作;但對初履斯地的遊客而言,與其各個發光,不如匯聚成一顆閃亮的珍珠更具有魅力;要串連彼此,便需要有序的建設與系列性活動的加持。老兵劇場、地雷體驗館、模擬射擊體驗等互動性活動及場域,可以鏈結成閃亮的軍事主題遊程,同樣地,烈嶼麒麟山森林公園、雙口海濱公園、春季限定「綠石槽」、青岐南山頭柱狀玄武岩、上林海灘遠眺等,也可以構成整個自然生態導覽主題,並充分體現烈嶼景區獨一無二的魅力。
總之,串起大、小金門觀光旅遊景點的金門大橋,本身就是熱門旅遊話題與景點,在不同的天候條件下,從兩端不同角度眺望或取景拍照,更是千姿百態、氣象萬千,再搭配烈嶼豐富多樣的傳統美食、國境之西景點的無窮魅力,自然可以讓遊客嘆為觀止、流連忘返,並留下深刻的旅遊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