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僑鄉網絡再連結之回顧與展望
1980年代後期隨著世界冷戰的落幕、臺灣民主化進程,金門於1992年11月7日解除戰地政務,逐步非軍事化。在這樣的轉型過程,在海外的僑親,成為地方政府亟欲串連起來的一種資源。2003年起,金門縣政府編列預算,補助星馬、印尼等地會館的青年團(40歲以下的金門裔青年)返鄉,參加由縣政府安排的「尋根團」。這些活動一方面讓他們重新找到祖籍的村落,安排回到宗祠祭祖,一方面也通過旅遊認識金門的人文風情與島嶼風光。這些返回東南亞各地的青年,用英文、華文書寫旅遊心得,在網路上分享,成為行銷金門的重要媒介之一。再者,2004年舉辦的「第一屆世界金門日」,在縣政府的號召之下,東南亞各地的金門會館組團返鄉,舉行團拜儀式、繞街遊行,也讓海外出生的第一代、第二代得以重新認識祖籍地的文化。2006年,「第二屆世界金門日」更是移師吉隆坡,由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Dato' Sri Yeoh Tiong Lay)博士獨資支持,除了慶典表演之外,更舉辦論壇,提供金門發展之參考。這些東南亞的金門地緣鄉團,儼然形成一個以金門地緣認同為中心的跨國華人網絡。
這些網絡的再連結,至少產生兩種現象:一為對於金門大學的捐資,一為僑領返鄉興建紀念館。前者表現在具體的捐資及各學院、演講廳、講堂的冠名,包括(馬來西亞)楊忠禮理工學院、(新加坡)黃祖耀人文社會學院、(印尼)黃進益管理學院,以及楊肅斌演講廳、陳開蓉會議室、黃木榮講堂、李皆得講堂、方文言講堂、方基錠講堂、呂慶安講堂等;後者是 2007年楊忠禮在其父親出生的東堡村興建了「楊氏明馨祖祠暨楊清廉紀念館」,2007年落成,2011年第二次整修,充實展示內容,成為三樓祖祠、二樓引介楊忠禮機構(YTL)事業成就及家族事蹟展示館、一樓為紀念楊忠禮父親楊清廉、母親黃金切的展廳,以慎終追遠、敬祖尊親;2008年新加坡太平船務公司(PIL)張允中返回沙美故里探親祭祖,獲頒金門縣金沙鎮沙美張氏宗親會永久名譽理事長的聘書,並為坐落於沙美老街、紀念其父母親的「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舉行揭牌儀式。2016年新加坡物流界的龍頭之一,金順利私人有限公司(Kim Soon Lee Pte Ltd)林再球返鄉於頂后垵興建「懷鄉樓」。
產業投資方面,金門縣政府也嘗試通過僑鄉網絡的再連結,成為吸引外資的一個媒介。2014年馬來西亞楊忠禮機構執行董事長丹斯里拿督楊忠禮偕李深靜(IOI集團)、鍾廷森(金獅集團)、林偉才(頂級手套集團)、方天興(錦記鋼鐵)等4位丹斯里拿督及林國璋(義利有限公司)、戴良業(新陽光集團)、李平福(興華中學)、方天福(錦記五金)等4位拿督,來到金門考察投資環境,並參觀金門大學,即為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次。自1992年之後,歷任金門縣縣長或福建省政府主席,上任之後均安排到東南亞各地會館訪問,聯絡鄉誼;重要海外會館每年的會慶,縣政府也都會組團參加,保持密切的關係。另外,金門國家公園在水頭、瓊林、山后中堡等聚落,修復了數幢昔日華僑所建之宅第或洋樓,並作為華僑華人歷史文化之展示,提高了社會大眾對移民歷史的了解。
2019年底起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全球流動與交往的模式。前一階段以地緣網絡為主的實質聯繫,幾乎中斷。為了維持海內外金門人的情感網絡,並讓金門學生、社會公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海外金門社群的相關歷史文化,地方政府委由臺灣師範大學規劃「原鄉再連結:海外移民線上講堂」計畫,自2021年起以線上學堂方式,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汶萊、日本等地海外金門會館、同鄉會及臺灣本島各地的金門同鄉會等成員共同上線,為期十週,每週兩個時段、共20場次,安排系列演講與分享,內容從金門研究、海外移民事蹟、經商之道、歸鄉經驗、教育文化發展等,主講人有各地會館董事或代表、學者、華文作家等,聽眾則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臺灣本島、金門等地的鄉親或同好,兩年的活動參與人次累積超過5,000人次,效果相當良好。
這些活動善用了網際網絡及數位科技,讓疫情中斷的網絡關係得以重建,也深化了彼此的文化認識。這些跨文化的對話,是金門僑鄉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值得加大力度、持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