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喜見文化政策新氣象

發布日期:
點閱率:2,041

日前,陳福海縣長視察文化園區,並對園區的整體發展提出具體政策方向。其中,閒置的「博藝館」將以美術館的定位,扮演地區美育傳承、藝術展演的重要功能。
事實上,資源整合與財政紀律是治理的關鍵經緯;前者是將既有資源通過整合性的想像、規劃及營運,使其發揮政策目標的乘數效應,讓百姓有感;後者是政府支出成長的節制、預算歲入歲出差短的降低及公共債務餘額,謀求永續發展。換言之,極大化公共利益且避免債留子孫是決策過程中必須考量的要素。
先前於金門中部擬規劃興建的圖美館,其財政配套並未到位,且這樣一個攸關藝文發展與財政支出的公共議題僅為少數人參與沒有得到充分討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同時,偏向硬體的計畫也缺乏軟體內容、長期營運計畫等思考,若貿然實施,未來恐為「錢坑」。這樣的現象不會因為該建築物是由知名建築師團隊設計而改變,而是一個公共政策失靈的必然結果。
另外,文化園區在兩任所長的努力下,近年來的轉型有目共睹。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積極爭取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的預算,從整體運籌計畫、策展更新到文化活動推廣等,令人耳目一新。而其中一幢原先由金門大學使用的「博藝館」,目前為閒置狀態,部分空間僅作為短期匠藝傳習的工坊。是故,在延續文化園區整體運籌下,理應回歸其工藝美術的定位。陳縣長的決策絕非事出突然,而是尊重專業、考量整體布局且最符合資源整合、財政紀律的政策方針。
博物館是城市文明之窗,它讓我們看見城市的身世,也匯聚了城市未來的想像。它提供當地居民凝聚文化認同、塑造文化光榮感的機會,也是外來遊客對城市產生好奇、進而認識及喜愛的平台。因此,每一座有故事的城市都需要一座博物館。而在金門文化園區,近年來的願景:「島嶼就是我們的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我們的城市」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呈報給文化部的文化園區運籌計畫中,博藝館的定位一直是工藝美術。可惜的是,過去對於文化園區的整體營運沒有完全遵循運籌計畫,執事者只是將文化園區當成閒置空間,盡可能塞一些單位進來;加上「圖美館」橫空出世,導致於資源整合、財政紀律的縣政治理原則受到極大的挑戰。因此,現階段將「博藝館」的工藝美術重新找回,實乃務實可行的策略。
也就是說,文化園區不是一個歷史民俗館,而是一組建築物群,以「金門博物館」為主軸,涵蓋島嶼環境、歷史考古、工藝美術、文學曲藝、產業文化等五大面向。這裡不只是展示的空間,還應該是人才培育、教育推廣、研究、典藏的平台。以工藝美術為例,一方面可以是傳統建築保存技術、傳統工藝之匠藝傳承、展示與人培基地,也可以是根植於傳統基礎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孵育養成之所,讓傳統與當代在此交織對話;一方面美術館的成立則包括了傳統繪畫、當代美術、雕塑、設計等藝術類型,除提供展示外,也具備研究、教育、推廣、行銷等功能。因此,工藝美術館的定位事小,如何啟動軟體建置、配套整合,促使營運計畫的績效與財務可行,使之成為金門文化實力的門面與窗口,才是關鍵。
「重硬體、輕軟體」且預算過度傾斜於文化資產修復的問題,由來已久。這樣的模式,投入大量預算,卻無法帶動其他的社會、文化、經濟效益。然而,在臺灣或中國大陸、日、韓等地,文化資產保存早就重視活化利用的營運效益,同時跨界整合的創意創新也積極實踐出來,如古蹟、音樂、美食的跨界體驗,或是歷史建築與地方創生的共構、文化景觀與藝術島的媒合等。金門,歷史文化資源雖豐,但缺乏從當代視野加以詮釋,更少有創新經營行銷的案例,這都有賴於文化治理的總論述與實踐策略的研擬。
喜見資源整合的啟動及財政紀律的遵循,這會是金門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