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疫後交流 重拾兩岸互信
中斷長達3年之久的兩岸小三通已於今年1月7日復航,隨著疫情持續緩和,小三通審核程序自3月1日起亦同步簡化,陸委會日前與交通部、衛福部公布「恢復兩岸空運客運航點之規畫」,宣布自3月10日起開放大陸10個定期航班航點及13個包機航點的「10+13」方案,並確定將於清明節前開放「小三通」客運中轉,兩岸交流似乎正逐步恢復。
應該看到,針對恢復疫後交流,兩岸權責部門確實都曾表達正面看法。總統府發言人表示,推動疫後健康有序的兩岸交流是既定政策,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是兩岸共同責任,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則稱,兩岸直航航點復航有利於兩岸人員往來、促進交流交往。
我們以為,兩岸交流隨疫情趨緩持續放寬,符合兩岸人民共同利益,但此刻離兩岸真正的恢復交流,卻仍有一段不遠的距離,主要原因則是雙方缺乏互信。要問的是,難道兩岸當真要持續對抗下去?拒絕對話當真勝過互惠交流?除非兩岸當局真的下定決心寧願長期對抗、永不和解,否則,終究需要嚴肅而理性地面對兩岸當前局勢。
就客觀形勢而言,目前各國新冠疫情已趨向和緩,原本採取高規格防疫政策的兩岸也已陸續鬆綁,國家防疫作為明顯從嚴控鎖國走向開放國門,致力回歸正常生活,在兩岸各自開放國門之下,更沒有再行禁絕彼此往來的理由,這是兩岸恢復疫前正常交流的客觀基礎。然而,如何看待並善用已然緩和的疫情,讓兩岸在後疫情時代逐步邁向正常交流卻是知易行難,說到底,關鍵依舊是彼此缺乏互信,在雙方高度不信任下,兩岸心結難解,眼下甚至連恢復良性對話的主客觀條件都不具備,情勢之嚴峻,可見一斑。
職是,兩岸當局如果真有恢復疫前交流之意向,自然必須從重新建立互信做起,誠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岸當前之僵局與困境,無疑是此前你來我往、互相攻訐所積累的結果,要化解互不信任的氛圍,必須先從停止對彼此的惡意攻擊做起,方有可能營造融冰氛圍。
進而言之,除了停止互相攻訐,雙方更應主動增進互信,我們以為,在僵持不下,誰也不願意先行示弱的此刻,與其期待對方率先釋出善意,何妨主動遞出橄欖枝?
近來,國際上最為引起關注的話題,除了惡戰已逾一年的俄烏戰爭,就是伊朗與沙烏地的恢復邦交。日前,堪稱中東世仇的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兩國,在北京方面積極斡旋下同意恢復邦交,引起國際矚目。一般咸認,沙伊兩國恢復邦交,將有助於穩定中東局勢,甚至對於棘手的敘利亞、葉門問題,都可望帶來解決的曙光,這也是國際間高度評價此次沙伊復交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無疑是促成沙烏地、伊朗兩國積極對話並最終恢復邦交的要角,國際間包括美國政府在內,對沙伊恢復邦交,大多表示樂觀其成,這也凸顯中國大陸確能在維護區域穩定與世界和平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毫無疑問,一個穩定的台海局勢既有利於兩岸人民,也有助於區域和平,期待兩岸當局以民為念,在逐步恢復交流的基礎上重建良性對話機制,讓兩岸關係也能走出低迷,逐步恢復疫前交流,重拾兩岸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