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觀光憲章對金門的啟示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理事會(ICOMOS)於2022年11月的泰國曼谷舉行年度大會中,重新公告了「國際文化資產觀光憲章」,本次是憲章自1976年發布1999年修正後的第三個版本,前兩個版本的主題和名稱都以文化觀光(Cultural Tourism)為主,此次則修正為文化資產觀光(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以文化遺產的保存永續優於觀光收益的觀點,執行策略為藉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旅遊管理,強化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社區韌性。
1976年憲章首次公布時,即已體認文化旅遊觀光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社會、人文、經濟和文化事實,預測未來25年內觀光勢必對保存帶來嚴重的影響,從而提出減少觀光的負面衝擊,以及強化對旅客教育等呼籲。很快地在1999年,預測的各項挑戰提早到來,憲章做了第一次的修正,重點置於遺產的保存和資訊正確詮釋、溝通為主,包括對社區和觀光客的文化遺產教育,公私部門與觀光產業的合作,以及積極減少旅遊的負面影響等。
進入21世紀,鑒於全球觀光產業與文化資產觀光的急速發展,造成諸多亂象,因而促成了憲章的再次修正,除了前述重點外,更強調藉文化資產觀光促進權力共享、文化對話、多元合作等議題,同時也積極的回應了人類永續發展SDGs目標的挑戰。
新的憲章提出了三個清楚的目標分別是,將保護文化遺產和社區權利置於文化資產觀光政策和計畫的核心;採民眾優先且基於權力共享的基礎,促進多元相關者共同參與;以及文化資產觀光應支持聯合國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行動。
憲章共提出了七項主要的原則,1:將文化資產的保護與保存置於負責任文化觀光規劃和管理的核心;2:藉監測、承載力和其他規劃工具制定的管理計畫,管理文化遺產地的觀光產業;3:運用民眾易於理解的文化資產註釋和展示,提高民眾意識和遊客體驗;4:鼓勵人們接觸並參加觀光產業中被利用的公共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的參與性治理,體認並增加社區、原住民和傳統所有者的權利;5:提昇所有觀光產業利益相關者對文化遺產的保存意識,並加強彼此的合作;6:透過能力建設、風險評估、策略規劃和適應性管理,提高社區和文化遺產的韌性;7:將氣候行動和永續發展措施,納入文化觀光及文化遺產管理。
既往文化觀光的思維,多由文化保存者的角度出發,希望文化資產的體驗可以為觀光注入新機,並再回饋至保存與社區;因此強調了資訊、教育、人才培訓、利益共享等做法。然而新的憲章更是以宏觀的角度,將目標置於藉負責任和永續觀光的規劃,將加強文化保存的保護和延續社區傳統。亦即除了前兩部憲章的精神外,更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韌性和以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觀念,這是一項重要的宣示。
「斧斤以時入山林,不可竭澤而漁」,是先人生活韌性的傳統智慧。政府推動如環保、建設、教育、安養以及文化等施政,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更是支持地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倘單方面的以經濟效益產值評估,因而減少應有的資源投入,甚而忽略社區參與和傳統文化韌性的延續;取得短期效益卻很可能減損最根本的價值,弱化持續發展的活水源頭。換言之,應理解文化做為社會永續發展基底的重要性與脆弱性,跨域整合妥善溝通協作強化資源共享互用,應該是兼顧各方面效益的做法。
綜上,國際趨勢已清楚的顯示文化資產觀光雖然是產業鏈架構上的最終端,實際上卻是擔負承續社會韌性重要意義,也需要更多元的基礎建設、產業和社區鄉親們的認知與支持。金門以文化立縣,疫情過後兩岸三通必然會逐步回復觀光的榮景。這部文化資產觀光憲章無論在目標、原則、效益評估以及執行機制上,對金門與時俱進接軌國際確實有許多可以參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