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打 確保食品安全!
報載,近日金門海邊出現了「香菇海岸線」,原來是因為端午節將至,疑似有不肖商人從大陸走私香菇到金門,意圖轉販圖利,結果被海巡巡邏艇盯上,為了躲避查緝,索性將整批香菇丟包海中;落海的香菇經海水泡發,隨著浪花拍打上岸,便有了香菇海岸線的奇景,最終還得勞動岸巡人員派員清理。
事實上,每年端午節前夕,因為國人包粽子需求量大增,香菇便成了走私的大熱門。依照以往的經驗,走私大陸香菇可分為「化零為整」與大宗走私兩種;化零為整主要著眼於小三通旅客入境可合法攜帶一公斤大陸香菇自用,部分不肖業者常利用此管道違法收集,「化零為整」囤積並轉售牟利;往昔,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便曾在金門民宅查獲民眾違法向小三通旅客收購大陸香菇三佰多公斤。大宗走私則以特產或其他貨物充混挾帶為主,金門岸巡隊便曾在運往高雄的某個貨櫃裡有裝著腐質土的太空包中,查獲六佰多公斤的大陸香菇;不管其走私樣態為何,走私便是違法,自然都逃不過函送主管機關法辦裁處的下場,但我們更擔心的其實還是食安問題,畢竟吃下肚的東西,到底有沒有農藥、重金屬、毒素殘留都不知道,如何不令人憂心?此外,香菇的保存處理也是關鍵,香菇如果沒有妥善保鮮,就可能因為潮解變質,產生毒素;甚至還有不肖商人會擦掉香菇表面黴菌,香菇內部的黴菌和毒素更可能因此被不知情的消費者吞下肚,成為危害國民健康的無形殺手。
平情而論,國產香菇長期受到低價大陸香菇威脅,消費者認明國產貨源便相對的重要。據了解,台灣菇類發展協會十多年前就註冊「台灣菇標章」,並推出「台灣菇專屬包裝袋」協助消費者辨識,只有通過協會登記審核的菇農方能在產品貼上標章,協會也鼓勵菇農申請產銷履歷,加強國產香菇的分級包裝、建立自我品牌,才能跟外國香菇產品有所區隔。話雖如此,但我們也知道,包在粽子裡的香菇,以及經過加工香菇,又該如何去分辨其為國產、進口或走私?再者,為商者自然是「將本求利」,我們自然也很難斷定,過了一個節慶,到底會有多少不明來源的香菇被消費者吃下肚。因此,我們以為,除了應該提升本地菇品產地回溯機制及市場競爭力外,更緊要的是要從源頭管制做起;小三通的一公斤自用或尚不足慮,但違法收購的情形便要有嚴打的手段及做法,「睜一眼閉一眼」終歸解決不了問題。其次,我國既從未開放大陸香菇進口,市場上卻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大陸香菇,由此可見我們對第三地產證的查證工作未見積極落實;近十年來,越南都是我國第一大香菇進口國,但越南的氣候環境並不適合產菇,一直以來,越南的「香菇奇蹟」也難脫被中國洗產地的嫌疑,相關部門對此鮮少作為,卻緊盯著小三通的小眾少量大做文章,著實有抓小放大、捨本逐末之慮。
不容諱言,只要台灣香菇一喊漲,大陸走私香菇就會變多,不少業者看準國產與大陸菇價落差、趁機牟利,手法推陳出新,更是讓查緝官防不勝防,每一年單是海關查獲的走私香菇便不下數十噸。雖然走私香菇在兩岸事務上或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只要《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一日未經廢止,主管機關總該為國內的食品安全、國人的健康做好把關工作,避免「香菇海岸線」這樣的奇景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