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金門話 傳承鄉土文化!
本報載,金門縣文化局邀請金城衛生所許雅荃主任於8月24日在金門縣文化局三樓會議室,為金門話志工分享「銀髮族常見疾病」及「長者用藥安全」等主題,以及金城衛生所常見的求診問題,研習除了金門話志工外,亦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
有道是:「離鄉不離腔」,家鄉人不管離家多遠,「金門話」總是家鄉人最好的連結與慰藉,這樣的表徵源於金門話的特殊性,更在於因為不同文化的結合,締造金門話的特色,發展出獨特的閩南語口音。如今,本土語言漸漸受到重視,但要保留上古音的金門話,就算在金門本地,因為受到台語優勢腔的影響,要原汁原味的傳承,也十分不容易。據了解,目前僅有不到兩成金門年輕人還會講金門話,語言斷層的狀況極其嚴峻,實務上,金門各級學校也欠缺相應的認證師資進行傳承。依教育部的規劃,從111學年度始,國中、高中本土語列為必修,屬於弱勢腔的金門話,要找通過中高級認證,金門話又流利的老師,委實有其難度,就算地方政府要自辦閩南語認證,同樣也有財政及人才募集的困難,但這又是不得不做,「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的事,如何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均能一以貫之,集眾人之智,成眾人之事,便顯得極為緊要且迫切。
事實上,金門通行的閩南語,屬於閩南語系統下方一支與廈門話較接近的語言變體,金門腔受到閩南語泉州話中的同安腔影響比較多,許多字的發音偏向泉州話,不同於廈門及台灣腔,同時又囊括南洋僑鄉所帶回的馬來文等等的外來語,致有老一輩稱呼市場為「巴剎」的情形。正因為金門話發音偏泉州音和台灣優勢腔不同,對於許多台灣本島人而言,金門腔發音聽起來很不同;例如:金門人經常使用的問候語「密乃」,指示方位的「佇遮」、「佇遐」,還有好的、壞的都可以使用的「各眼」,如果能成功使用這些生活用語,便可以略懂在地金門人口音上的差異,進而理解金門話在保存上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然而,在政府制定「國家語言發展法」,並在各語系尋求多元定名發展的前提下,該法內容則明訂,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在台灣這個文化豐富且多元的社會裡共有6種書面語言、28種口語語言,連馬祖語都明訂其中,卻獨缺金門語,著實令人不明所以,再加上金門本就欠缺本土語師資,通過教育部閩南語認證的老師不會教金門話,會教金門話的老師卻通不過閩南語師資認證;中央與地方若不能夠積極有效的對話,共同解決金門縣推動國家本土語文的困境,推廣金門話勢必窒礙難行。
平情而論,隨著多元文化與歷史演變,至今全球各類語言已達5千至7千多種,多數語言更會隨著時代的演遞而消失,但是負責任的政府在其間卻不能沒有自己的角色與承擔;諸如:本縣文化局便積極辦理本土語言推廣活動,並讓圖書館成為重要的學習媒介跟場域,藉由閱讀繪本、說故事,為社區或圖書館進行母語教學,期待能將語文資產,以多元方式提供給家庭、社區,讓金門母語能永續長存;再如前述的金門話求診運用等,都有其必要性。
總之,「金門話」必須受到合宜的對待與重視,在認證、傳承、學習、永續上,更要有一以貫之的策略及作為;期盼各界重視、推廣金門話,厚實金門鄉土文化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