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化園區是金門軟實力展現的櫥窗及平台

發布日期:
點閱率:3,355

地處金門東北隅的文化園區,自2014年成立管理所以來,迄今邁入10個年頭。雖然,這個編制不多、預算不豐的單位,歷經盧根陣、郭怡汝及現任的楊珮瑤所長的擘畫及推動下,奠定了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基礎,也勾勒了「金門博物館」的轉型願景,值得肯定。
傳統博物館的功能在於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及推廣等。就這個部分來檢視,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已經累積了一些成績,庫房管理及典藏制度的完備、文物審議制度的建立、常設展的更新(如第一館「打開金門」、蔡復一畫像展、水資源展、榨油車工坊展等)、特展的引入(如精忠衛隊展、匠心具足展、俞大維先生紀念展等),都掀起文化界的重視,也吸引了地區民眾的廣泛參與。博物館制度性的運籌,也通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的長期協助,研擬了新的願景及執行方案。這些文化的基礎功,不像一般活動一樣顯而易見,但卻為金門文化的紮根與發展邁出新的里程碑。
而晚近博物館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與文化遺產保存維護結合,一方面也與社區社群協力。簡言之,博物館不應只是單獨館舍的經營管理,而是要連結到社區資源,更要呼應當前國際趨勢。一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22年慶祝《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五十週年時指出:
在50周年之際,人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有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人類社會與文化生活的影響,更有著不斷加劇的自然環境惡化以及不斷擴大的社會隔閡。我們正處在一個未知領域,不斷對我們作為個體、社會以及全球社群的基礎價值觀提出疑問,人類社會真正寶貴的財富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在面對危機之時,我們傳遞什麼信息?
是故,從現在的「金門歷史民俗館」到未來「金門博物館」,需要有新的思維及作法。它不僅面對過去,可以承載著世代之間的記憶、希望與夢想。金門博物館的主要訴求是金門人,以及關注、珍惜與希望學習金門文化的人。而轉型後的金門博物館,會是金門的「文化入口、觀光起點」。
此外,從2019年《金門縣文化園區整體發展計畫---委託辦理經營模式及細部規劃案》總結成果來檢視,我們可以發現,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觀眾來源分別是:居住於金門縣者佔36.4%,外縣市佔38.5%、外國佔25.1%。這組數據本身透露了二個重要訊息:一為如何提升本地參訪者的興趣,讓學校或社區願意以博物館作為文娛活動或教學的場所;一為外國遊客的比例相當高,若加上臺灣其他縣市,則高達63.6%,這就反映了展館內的敘事如何說好金門故事,且能以多語方式說好金門故事,至關重要。
再者,作為歷史的僑鄉,關於移動之民的文化與記憶的展示對金門博物館非常重要。展示敘事的研擬、海外文物的徵集則是落實上述目標的具體手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結合了教育部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在江柏煒教授的帶領下,長期研究金門海外移民社群,了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有相當多的金門後裔願意捐獻或長期永久借展。這部分的準備可以讓博物館的館藏更加豐富,展示更具特色。目前已經有包括新加坡浯江公會相關文物、祖籍後浦頭印尼及新加坡僑商黃良壇(檀)夫婦畫像、祖籍珠山新加坡文人薛永麥(筆名施伍)畫作、祖籍後浦新加坡文人許允之書法等,規劃將文物以捐贈或永久借展方式回到金門博物館,永久典藏及展示。目前,這個海外文物徵集計畫受到了新加坡浯江公會主席李志遠及董事們、黃福山與黃福森兄弟(黃良壇之弟黃良倚後裔)、薛蘇南先生(薛永麥之子)、許國振先生(許允之孫)等單位及個人的大力支持。未來金門博物館的典藏及展示將更具地域性,也具有全球化的特色。
文化園區是金門軟實力展示的櫥窗及平台。唯有大家的關注及支持,才能讓文化生生不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