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友善校園,提升教育品質
攸關教師權利義務的《教師法》自1995年公布施行以來,即將屆滿30年,連同教育基本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教師待遇條例等,從法制面構築了我國各級學校教師之基本權益保障,象徵教育事務法制化與國家對教師之重視。
在各種教育法規中,教師法更是明定教師權利義務的根本大法,自公布以來歷經14次修正,檢視歷次修法過程,主要聚焦「不適任教師」之處理機制,國會修法動向往往是社會期待的反映,足見整體社會對於處理所謂不適任教師,以及提升國家教育品質之殷切期待。
在各界強烈要求下,立法院又於2019年針對教師法進行大幅度修正,重點依舊擺在強化對不適任教師之處理效能,並將不適任教師加以類型化,主要分為四類:1.涉及內亂、外患、貪汙。2.涉及性平、性剝削。3.涉及兒少、體罰或霸凌。4.教學不力不能勝任工作。
尤有甚者,不同態樣之不適任教師,又各自有不同之處理機制,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審議教師涉及兒少、體罰或霸凌情事時,並應加入外部委員至專任教師低於委員會之半數;此外,還設立了校園事件處理會議與調查小組,針對教學不力之處理,並於地方政府設置教師專業審查會,就教育部與立法院朝野委員而言,似乎以為就此建立完整處理機制與流程。
持平而言,《教師法》的大幅修正,符合輿論對加強汰除不適任教師之要求,亦符合我國《教育基本法》意旨,維護兒權,時勢所趨,惟新制度上路3年以來,業已出現諸多缺失,各地中小學已然耗費許多時間處理親師、師生、生生之間的衝突,其中固然有部分學校不諳新頒規範與流程,也有學校能量不足、新規範未能考量學校現場主客觀環境限制等原因,主管機關應嚴肅以對。
事實上,南韓國內最近也爆發嚴重親師衝突,許多老師在不斷被投訴、含冤莫白下選擇走向絕路,引起南韓社會極大關注,為確保學校老師不至於在學生家長投訴動輒遭到解僱,還通過《教師權利恢復法案》加以補救,希望在師生權利保障上取得平衡。
對比教師法修正上路以後的國內教育環境,問題其實也已浮現,以學生間的衝突為例,既有嚴重的霸凌行為,更多的其實只是一般的學生糾紛,過往遇到學生間的輕微衝突,老師與學校相關同仁只要知悉,多能即時透過輔導加以化解,但依照新措施,學校反而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與時間處理,甚至出現衝突學生已然和好,雙方家長依舊怒氣未消的情況,積極處理校園事件,立意堪稱良善,但走到如今這般地步是否真有利於維護學生受教權與兒少最佳利益,或許同樣值得深思。
綜整來自學校現場的意見,我們誠摯建議教育部考量學校處理量能,檢討簡化相關處理流程,地方教育局處亦應減少非關教育之業務,致力減輕教師壓力,讓學校教育人員將重心回歸提升教學品質,這才符合學校教育的初衷。
此外,各級學校校長、相關行政人員應強化對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之認識,教育人員亦應不斷提升輔導管教專業知能,從源頭減少管教學生產生之衝突。我們也期待廣大家長能成為學校與老師的後盾,只有更多的親師合作與互信,才是維護學生受教權與教育品質的正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