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民俗博物館的再出發
金門,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島嶼,文化深耕、觀光立縣的戰略目標應是社會共識。而坐落於金沙鎮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便是濃縮匯聚了金門多元文化面貌的指標性展覽場域之一。其設館宗旨,便是以金門學為根基,致力於保存與展示金門歷史人文、傳統閩南民俗等有形及無形(物質及非物質)的文化面貌,透過整合傳統與現代兩條時間經度,打造一座知識傳遞、認識自身、相互對話、寓教於樂、且人人都能親近的博物館。
每座偉大的城市都需要一座博物館。這樣的宣言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文化行動及公共治理的態度。今日的博物館已經不只是靜態展示的場所,它扮演了更積極、更具行動力的社會功能,它是幫助人們重新理解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地方,也是外人認識進而喜歡當地的第一站。
疫情之前,在2019年的調查,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到訪人數中,觀眾比例:金門縣民佔36.4%,外縣市佔38.5%、外國佔25.1%。換言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比例是來自國外。從這樣的數據來看,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展示內容的多語化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而這個部分已在前一階段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協助完成了六種外語的QR Code,邁出國際化重要的一步。
但根據2023年11月至12月,臺師大團隊對於來訪歷史民俗博物館之遊客進行問卷調查,在205筆有效的問卷資料中呈現了一些值得分析的課題。首先於遊客組成的部分,可以看到來訪人數中,外縣市居民佔61.5%;金門本地居民佔36.1%,而境外參訪者僅佔2.4%。這樣的數據與2019年相比較,可說明經過疫情的影響,金門的境外旅遊人士大幅減少,而以國內其他縣市居民為主。雖然這個時段本身是旅遊淡季,但也透露了一些未來可以努力的空間。
再者,博物館整體較缺乏「多次參訪」或是「專程前來」的遊客,亦無納入觀光團行程。問卷顯示,整體近半數的遊客停留時間僅在一小時以內,且缺乏年輕30歲以下遊客。同時,回訪者少,表示並未建構出週期性的回訪吸引力。「特地造訪」的來訪者佔比並未明顯多於「隨機參訪」,可見園區之獨特性並未明確呈現。這些數據提供我們了解博物館定期更展,包括常設展的更新及推出特展的重要性。
進一步從展示內容回饋的問卷來看,多達33.7%的參訪者最喜歡的展示為第一展區的「打開金門」,其次為第三展區「百工街市」,再其次為第六展區的「蔡復一畫像」。這也說明3年來園區對於第一、第三及第六展區的更新,有了相當具體的成效。當然,這也顯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未來應該進一步讓展示主題系統化,也就是博物館的更展應遵循運籌計畫的總體方針,逐年改善,才能有所累積。
簡單地說,由於目前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展出內容的連結性尚不強,應可藉重新爬梳展館文物,訂定總體展出脈絡之方式來改善,讓各展區之間的連結深化且具有承先啟後之脈絡。同時,線上博物館的投資有其必要,也就是展出之物件與內容,可以透過數位連結的方式,呈現出無遠弗屆的展示效果。同時,也應更積極與金門各地的衛星展館結合。近年來,澎湖生活博物館的作法應可好好參考。生活博物館本身作為核心博物館,澎湖各聚落的宮廟作為衛星博物館,把民間信仰及生命禮俗的具體現場整合起來,擴大了澎湖文化觀光的路徑,也將地方文化博物館化、展示化,促進地方創生的可能性。而這部分,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在臺師大團隊的協力合作下,已經推出了「博物館和它的文化路徑」的具體規劃及活動,未來應進一步深化落實,結合文化資產的活化利用,才能真正讓人們走入金門的生活場域,進而欣賞喜愛之。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編制、投資相對於其他文化預算,可謂稀少。但若能重新出發,在運籌計畫的引導下,利用有限的資源,帶入無限的創意經營,其文化的力量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