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與煙火味是金門自然村獨特的魅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興建案在金城與山外周邊聚落推出,許多自然村的「村界」逐漸模糊,甚至消失。任何地方發展,似乎都免不了這一過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好像都是宿命,何況多數人喜聞樂見、認為這是進步的象徵。
許多位於自然村內的聚落廣場、活動空地,或是別具特色的閩南老厝,也都代之以嶄新、密集的樓房。自然村被快速置換、被新的大樓包圍、被稀釋、被擠壓,以至於難以窺見聚落原本的佈局和面貌。
金門觀光發展一直不溫不火,雖有小三通過境旅客加持,但對於實際從事觀光旅遊的業者而言,好像總是缺少點具有吸引力的訴求賣點。金門有自然景觀,如建功嶼、各地沙灘、海岸線、山陵湖泊等;金門也有古蹟和歷史建築,如古厝、洋樓、古寺廟宇等;金門常年也有一些民俗活動,如迎城隍、芋頭季、花蛤季、石蚵季……等;金門民間也不乏一些傳統地方小吃或特產,如高粱、紅龜粿、貢糖、燒餅、油條、廣東粥等;金門的生態資源也挺不錯,有水獺、有億萬年活化石的鱟、有鸕鶿及栗喉蜂虎及各種候鳥及留鳥。此外,金門更有數不清的軍事遺跡,陽翟老街、翟山坑道及高洞、船型堡……。但是,金門整體觀光表現就是難稱滿意,甚至比不上同為離島的澎湖及馬祖。
從明末到民國,金門一直沒有淡出歷史舞台;甚至因為戰亂,金門人成批下南洋謀生、也讓金門成了著名的「僑鄉」。金門向來自詡是「海濱鄒魯」、是「文化島」,更是一個處處都有故事的島嶼。而這些代代相傳的故事,絕大多數都是與金門各個自然村落息息相關;它們既是金門聚落的傳奇亮點,也是金門「宗族文化」賴以維繫的紐帶。這些故事的主角,有科舉士大夫、有文臣武將、有貞婦孝子,也有山野匹夫……。
這些人與所在的自然村落,承載並傳承著金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設想一下,如果廈門沒有鼓浪嶼、中山路;泉州沒有西街、開元寺;漳州沒有古城、土樓。那麼,無論它們的城市建設有多麼進步,無非也就是一堆住人的平庸社區。沒有了「人與地方(土地)」間連結的故事,沒有雜沓的市井煙火味,再高大雄偉的鋼筋水泥建築,也沒有辦法令地方的文化增色半分。
近幾年,金門縣政府與文化局,特別規劃了「金門村史」及「金門進士叢書」系列,並號召文史工作者投身書寫金門的故事,希望可以集眾智、以群力,一起來書寫金門。經過數年努力積累,目前已經出版了五十餘本村史及五、六位進士先賢。雖然距離「全覆蓋」的「大成階段」尚有距離。但是,透過人物訪談或故事書寫,不但展現金門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也記錄了金門的民俗活動、展示了金門的人文風情;講述與挖掘各項古蹟及相關的歷史故事,不僅讓金門的自然村成為具有人間煙火味,且充滿金門風情與生活溫度的文化場域,當然,也是未來發展鄉村觀光及特色旅遊的重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