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文化資產保存的再思考
文化資產保存是地方發展、歷史記憶維繫與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石,中央如此,地方亦然。過去十餘年來,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思維與操作模式已趨於固定,形成一套既有的框架。然而,作為一項公共政策,其方向、執行方式與成效仍需持續檢視與反思,如同任何一項公共投資。金門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產,在有限的財政資源下,如何確保文化資產保存的永續性,並發揮其對地方發展的積極作用,是當前必須重新思考的重要課題。
文化資產的修復是一項高成本、低回報的公共投資。由於文化資產的財務自償性較低,往往難以靠自身營運維持長期發展,因此政府的資助與管理成為關鍵。目前,文化資產的指定與登錄數量快速增加,對地方政府的財政帶來沉重壓力,甚至可能導致資源分配失衡,使真正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未能獲得應有的關注。此外,許多文化資產即便被指定或登錄,仍面臨預算不足,導致修復工程一再延宕,影響整體保存成效。因此,相關政策制訂者應審慎評估,避免本位主義與資源錯置。
文化資產的保存必須回歸核心問題:為何保存?為誰保存?如何保存?目前,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方式多以單點修復為主,缺乏整體規劃。相較之下,金門國家公園基於土地利用的保護與管制原則,較能達成整體效益,體現「片區保存」的優勢。然而,現行的聚落建築群登錄仍以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聚落為主,而忽略了金門縣政府轄下的其他歷史風貌聚落,使得政策的實施呈現「錦上添花」之勢,而未能「雪中送炭」。這種選擇性保存模式實有重新檢討與調整的空間。
此外,金門目前的文化資產保存政策,主要聚焦於有形文化資產的修復,然而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紀錄與復育則相對不足。傳統技藝、語言、民俗等無形文化資產,同樣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未能同步進行系統性的記錄與復育,將難以確保文化的完整性與延續性。因此,文化資產保存政策應更均衡地關注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並探索更適當的方式來承載與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記憶。
即便目前部分古蹟與歷史建築已完成修復,但真正成功活化利用的案例卻仍然有限,僅陳景蘭洋樓成為金門景點、張文帝洋樓活動能量十足外,多數仍有進步的空間。許多文化資產在修復完成後,或因缺乏經營管理計畫,或因私有產權問題,未能有效發揮應有的社會與經濟效益。文化資產若無法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便難以在旅遊產業與文化認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文化資產保存不應僅聚焦於修復,而應進一步考慮後續的經營管理與活化策略,使其成為地方發展的助力。
文化資產的保存不只是硬體工程,更需要長遠的技術傳承與專業人才培育。目前,金門在文化資產修復技術的傳承與保存者的認定上,仍缺乏系統性規劃,許多技藝精湛的匠人們,沒有得到政府的肯定。同時,如何擴大從業人口,使其既能掌握傳統技術,又能熟稔現代工具與材料的輔助應用,會是文化資產保存長遠發展的關鍵。因此,文化資產保存政策應納入長期的人才培育機制,以確保相關技術的延續與傳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22年起強調文化遺產應成為韌性、人文與創新的源泉,並提出未來五十年的世界遺產保護方向。然而,金門目前的文化資產保存仍聚焦於物件的靜態保存,未能與國際趨勢接軌,亦未充分從韌性、人文與創新等角度進行思考。若文化資產僅被視為靜態的歷史遺跡,而未能融入當代社會發展,則難以成為永續發展的一部分。因此,文化資產保存政策應更積極地融入國際視野,探索新的文化治理模式,提升其長期價值。
文化資產是文化治理的重要一環,但不應成為文化局完全偏重的業務,更不應淪為少數人壟斷的利益鏈。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應納入更宏觀的視野,並與地方發展相結合,以更具效益的文化治理戰略,重新檢視文化資產與地方發展的關係。唯有如此,才能使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走上永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