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疏散撤離防災教育是守護生命的第一道防線

發布日期:
點閱率:422

當災害來臨,疏散撤離往往是最能保命的關鍵行動。無論是颱風引發的水患、地震造成的建築倒塌,還是山區的土石流威脅,只要能在第一時間有序撤離,便能大幅降低傷亡與財損。因此,「疏散撤離」不只是應變措施,更是全民都該認識與落實的防災基本功。
疏散撤離指的是在災害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的情況下,由民眾自行或政府透過勸導與強制等手段,將處於危險地區的居民,遷移至安全或相對安全處所的行動。撤離的範圍與距離,會視災害的種類與可能規模而有所不同,像2015年蘇迪勒颱風侵台前,桃園合流部落居民提前撤離,成功保住25條人命,就是有效撤離的最佳例證。
國內的災害防救制度已建立多項法規保障人民撤離權利與安全,核心法源包括《災害防救法》與各項地方防災作業規範,明定政府得於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勸告或強制撤離,並妥善安置。要求各級政府應執行疏散、警報、戒備、避難勸告與災情回報等任務;授權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劃定警戒區域、限制通行,並指揮撤離作業;透過法規授權,政府可依法採取必要手段,確保撤離過程的秩序與效率,同時也強化民眾對政府作為的信任與配合。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責任分工清楚,縣市政府是災害應變的中堅力量,像是規劃避難路線、建立物資與人力資料庫、發送警報、指揮撤離與災後回報等,都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務。
根據《農業部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疏散避難作業規定》及《水災危險潛勢地區疏散撤離標準作業程序》,縣市政府須負責多項核心業務,主要任務包括:避難所管理、撤離人員名冊建立、防災人力分組等細節,也有專責單位負責,確保過程井然有序。實務上,疏散撤離可分為五個階段:準備期的規劃與演練、預警期的警示發布、行動期的民眾集結、緊急期的撤離執行,以及善後期的檢討與修正。透過明確的分工與配合體系,地方政府能有效推動疏散行動,避免混亂與資源浪費,並強化實際應變能力。
為協助民眾快速掌握撤離資訊,政府已整合多項科技輔助防災線上與實體資源,政府推出的有:「災害潛勢地圖網站」、「行動水保APP」和「全民防災e點通」,能即時提供警報、避難位置與氣象資訊,而在每個村里設置的疏散避難圖與防災看板,則能在網路中斷時發揮指引作用。
疏散撤離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全民參與。民眾應主動了解自身所處地區的災害潛勢,熟記疏散動線與集合地點,並參與社區防災演練,對老弱婦孺,則應事先安排協助對象與支援方式。學校與職場應定期辦理防災教育與實地演練,加強應變能力,社區也可組織防災志工團、管委會與村里協力網絡,提升自助與互助的力量。
防災教育的核心在於「知識轉為行動」,再詳盡的預案、再嚴密的法令,若缺乏實地演練與民眾參與,皆可能流於紙上談兵。疏散撤離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行動,也是一場全民共同參與的防線。從政府規劃到民眾配合,每一環都缺一不可,唯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落實防災教育,並讓防災成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我們才能在面對未知的災害時,冷靜、迅速、正確地做出反應,守護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安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