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原鄉異鄉交融﹐閱讀金門文學地景

發布日期:
點閱率:727

──從世界華文作家年會看金門土地與文學書寫特色
「小時候,父親對我說:/『你是金門人,不可忘記。』/望著父親樹皮般的臉,/我惘然自問:『金門,在哪裡?』/父親指著經常鼓脹的肚皮,/那是番薯吃得太多的關係,/幼稚的心靈不禁在問:為啥不拿金錢去換大米?/勤勞儉樸,雙親苦鬥了五十年,/血汗才凝成一塊棲息地。/還鄉的夙願始終未償,/帶著遺憾埋在異鄉的土地裡。/應了岳王宮的詩籤:此去/如大海撈針,難有歸期。/長大了,我對孩子們說:『你們是金門人,不可忘記。』/他們用迷惑的眼睛望著我:/『金門,在哪裡?』/能用黃金鑄造大門/這地方,一定很富裕。/刀叉代替了竹仔箸,/拉罐飲代替了蓋碗茶,/炸薯條代替了番薯簽,/搖滾樂代替了歌仔曲。/而孩子們捧讀的,/竟是翻譯的《三國演義》。/『你是金門人,不可忘記。』/六十年了。這句話/一直縈繞在耳際。/太武山、古寧頭、沙尾、陽翟……/未曾見面卻又那麼熟悉。/『金門,在哪裡?』」
排華風暴再一次掃過,一九九九年,旅居印尼的金門詩人陳喜生(莎萍),六十三歲時,寫下寓意三代移民的鄉愁詩〈金門在哪裡?〉,原鄉、異鄉的金門人,相信讀了並不抽象、淺顯易懂的〈金門在哪裡?〉,自會有一番感觸,產生一些感動作用。
透過十二月六日《金門日報‧鄉訊》的專題報導〈筆墨傳鄉情‧文學的世界金門日│第七屆世界華文作家年會在台北,寒川、陳喜生、吳玲瑤等海外金門作家跨國與會〉,讓我們看到了獨具原鄉情的金門文學人、文學聲音已悄悄占據世華舞台的一角;報導中,也得以讓我們多認識一位出生在金門,周歲時與家人為「跑日本」而飄居印尼迄今的「鄉愁詩人,陳喜生,絲毫不具故鄉成長記憶的移民客、詩人,卻能透過家族的鄉情移植、傳承、書寫出〈故鄉〉、〈金門在哪裡〉如是動人的現代詩。「金門在哪裡?」詩句中,看到三代移民潛藏在心靈深處緩緩沉沉被隔斷的鄉愁,也看到一股急急切切欲還原尋求綴連的鄉情圖譜。特殊的歷史、土地、移民生態,於此,我們發現文字、文學,是可以為散居海內外各地百萬金門人拉出一條心靈的線索,進而產生鄉音的交匯力量。
二○○八、第三屆世界金門日甫在廈門市翔安區落幕,隨即在台北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登場的第七屆世界華文作家年會,兩個不同屬性的聚會,卻都看得到、聽得見金門。世界金門日,不同身分背景的金門人齊聚連繫、凝結鄉情;世界華文作家年會,來自全球五大洲的文人匯集,金門寫作人亦自成一景,在這個華人文學的地球村交會、對話。孤懸海上,戰火、移民纏結,獨具的鄉情、獨特的人文,是否可以藉助飽經流離、滄桑的作家們│特別是出外的一群,形成金門的文學風景、打造金門的文學地景?在這次世界華文作家年會又拉出的一塊金門文學地圖氛圍下,無疑是可以想像與建構的。
從世界華文作家年會拉回台灣本土,二○○八年,文建會結合各地方文化單位、文學作家,全面推動「閱讀文學地景」計劃,並以小說、詩、散文分類,推出包含金門等離島在內的一套五巨冊《閱讀文學地景》,又交由台灣美學館主力推動「作家揪團│與作家共遊文學地景」,金門文學之旅初定的特色主題是「南明‧金門‧文學」,可望在二○○九年三月舖展。生態作家劉克襄為《閱讀文學地景》作序時寫道「作家在長年的生活歲月裡,以家園山川做為背景,展開生命悸動的書寫,描繪自己的成長,往往是一塊土地,最深沉感人的文字紀錄和生活刻繪。以山川地理和風物文化為素材的文學地誌,經由作家的文字詮釋,每個時代也都會呈現不同的美學符號和標誌。土地會變遷,但他們以文字做為見證,展現地理景觀另一面的心靈風景,跟土地做微妙互動。那也是我們從事地方導覽解說,最期待的撞擊力量。」劉克襄的論述,可照見出作家、文學與土地碰觸「文學地景」的豐富性及迷人處。
共通的土地情感外,金門的地理、歷史、文化、社會等結構又別於台灣,尤其是「僑鄉文化」的形成。解嚴以後,《金門學》、《金門文學》的研究、出版蔚為風潮,再因著以南洋為主力的金門籍海外作家的文學書寫漸漸拉高被閱讀研究能見度,原鄉與異鄉的交集對流,深化了「金門文學地景」的探索與閱讀價值。因此,新一波金門文學潮流中,閱讀、打造金門文學地景是一條可供思索、用情投入的文化發展方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