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童戲‧童趣

發布日期:
作者: 許敏華。
點閱率:795

有次,我們在街口玩「小皮球」,發現素行良好的「乖乖男」緩緩朝這邊走來,我們趕緊暫停遊戲,準備應變,大姐頭拉開嗓子沒好氣的問:「你要幹什麼?有沒有帶武器?」他聽了,只是一個勁的搖頭,就靜靜的退到一旁,要我們安心遊戲。不過,場子邊埋了顆地雷,誰心裡能舒坦?仍得不時地以眼角餘光密切監控,提防他耍花樣。我們持續觀察了好一會,才慢慢嬉笑開來。
不料,他倏地掏出削鉛筆用的小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對準橡皮繩中心猛切,只聽喀嚓一聲,繩子應聲而斷,蹦開的橡皮筋「天女散花」似的灑落滿地。自知闖禍的他,嚇得面無人色,拔腿就跑,卻因為個子小,沒跑多遠,硬是讓高他一個頭的大姐頭追上,還被惡狠狠地抓了一把,只好一路捂著傷口,咿咿鳴嗚地哭著回家。
壞男孩的氣力大,狠勁足,鬼見了都怕;恰查某的個兒高,鐵爪功雖了得,卻淨挑軟柿子吃,喳呼起個兒瘦小、性情溫順的小男生,像使喚佣人一樣。出人意料的--這從不被放在眼裡的溫吞貨,竟然上演「復仇記」,成了摧毀大姐頭「小皮球」遊戲的英雄!
槍戰
當年,男生也玩橡皮筋,惟繩索編得比較短,約二十公分,也不跳花步,而是拉直繩索,對準目標的射擊遊戲。參賽前每位選手須亮出自備武器,並議定罰則:被繩索射中或掃到的應給予射擊者幾條橡皮筋。比賽開始,每個人自尋攻擊目標,並自找掩體庇護規避攻擊。這遊戲愈多人愈好玩,大家一片混戰,輸贏各自解決。只見身手麻利的,橡皮筋愈接愈長,還能分支成好幾條;手腳遲鈍者,只有被電的分,武器一步步被拆解,再不及時收手,眼下一大串繩,在蠶食鯨吞下,很快就化為烏有。
男生射擊遊戲,形式多種,最夯的是竹子槍。男孩閒著無事,上山削根竹子當槍管,取竹筷子當撞針,再撿些苦苓子做子彈,做成的「竹子槍」,呯呯呯的,神氣的不得了。
冬天是槍戰的最好時節:由於金門的冬季又濕又冷,大家都沒有保暖的衣服穿,就算是層層疊疊的套著,把自己綑得跟粽子一樣,身子兀自輕飄飄的,一絲熱氣也沒有,再不湊隊玩「槍戰」這類發熱暖足的遊戲,只能蜷縮在角落瑟瑟發抖。不過,即便有冬衣擋著,一旦被樹子結結實實打到,一樣痛得你哇哇叫,如果將粗紙打濕捏團當子彈使用,那玩起來就更帶勁了。
當年父母的識字率極低,有些孩子有人疼沒人管,有錢就窩者賭博,無聊就四處整人。受欺負的,登門理論或跟老師告狀都沒輒,因為,不管誰讓他挨打,他都要連本帶利討回來,所以,我們畏之如虎,凡事禮讓三分。雖說「物以類聚」,平常玩不到一塊兒,但天外要飛來禍事,誰擋得住?我就曾目睹「竹子槍霸凌事件」:
連著幾天濛濛雨,大家都悶壞了,稍一放晴,直樂得往外跑。同樣憋了幾天的「南門大尾」,一聽到人聲,就急著找人試槍。他一聲「站住!」幾個湊巧遇上的小男生,全嚇傻在當場,沒一個敢動。後來,他點名要頭上貼著黑色「消膏」的男孩留下,其他人趕緊一溜煙跑了。
小男孩被釘在原地,渾身颯颯地抖,心想:「要與他對抗,就像是『雞蛋碰石頭』;膽敢跑掉的話,無異是在老虎身上抹灰,在太歲頭上動土,即便再也不出門打混,無奈『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無謂的糾纏,只會越逼越緊。除了忍耐,還有什麼法子?」當下決定--以雙手護住重要部位,準備慷慨就難。但話是這麼說,他才被打兩下,臉色就漸漸發青,眼眶子也漸漸泛紅,眼裡飽含著淚水,差點兒就掉下來。「南門大尾」看了,也不知是心軟,還是懶得打了,扭頭便走,男孩這才抽抽噎噎的抹著眼淚回家。
鬥風鈴
此風鈴不是掛在門簾上叮叮噹噹的彼「風鈴」,是孩童自製的隨身玩具。
製作材料,就汽水、啤酒的鐵瓶蓋和水泥袋棉繩兩種。鐵瓶蓋一般是向小吃店索取。我家經營小吃生意,各色瓶蓋都有,我經常一把一把的送人。有些孩子羞澀,囁嚅半天開不了口,會佯裝買東西混入,撿了就走,爸媽也不加阻攔。至於水泥袋棉線就比較難張羅:當時許多家庭以「糊紙袋」維生,原料來自拆解清理後洋灰袋,袋上棉線是綁肉粽、補綴物品的絕佳材料,用途極廣,不隨便給人。
「風鈴」的製作過程,頗為繁瑣,哥哥是個中高手,我經常跟在旁邊見習,卻沒膽量嘗試。其步驟:先以鐵鉗攤開瓶蓋的皺摺處,再拿石塊將瓶蓋鎚平,接著磨刀似的琢磨鐵片,將邊磨得雪亮鋒利之後,於圓鐵片中間釘出兩孔,再截取洋灰袋上的粗棉線,長略七、八十公分,來回穿孔打結,即大功告成。
遊戲方法:雙手食指伸入繩的兩端固定,以圓鐵片為中心,齊力將繩子往前或向後圓甩,當繩子捲縮至十公分長時,趕緊拉直繩索,藉助這一縮一放的拉扯力量,迫使鐵片不停地激烈翻轉,滾滾風旋呼呼的叫,好聽又好玩。「風鈴」可供戰鬥,兩兩對決,舉行割喉戰,誰的鐵片鋒利,率先將對方的棉繩磨斷,就是勝利,男孩們常排成兩列,逐一對鬥。由於不管輸贏,一旦繩斷鈴飛,雙方都有割傷衣服、劃破顏面的危險,所有參賽者都不敢掉以輕心。
比賽開始,競賽者嚴陣以待,當軋鈴聲咻咻響起,雙方均刻意將鈴往前拋,以鐵片割磨對方繩索,身體姿勢隨攻擊角度而瞬息萬變,忽而俯首下腰,忽而弓身屈膝,或突然踮腳上頂。臉上表情則千奇百怪,都緊張得呲牙咧嘴的擠成一塊。旁邊圍觀者也都大氣不吭的、屏息凝神以待,就怕一出聲,貽下害人罪名;更怕一時大意,招惹到「壞子」,到時候,就是閻羅王老子也救不了你。
一場賽事下來,哀鴻遍野,不但風鈴死傷無數,那衣襟破敗、血水噴飛的場面,亦不時可見。我的膽子小,不慣於殺戮打伐、膽戰心驚的場面,我以大型紐扣和較細的麵粉袋棉繩替代,這樣製作的「風鈴」,雖不具殺傷力,惟可較量風鈴打圈的持久力,就是各玩各的或邊走邊玩,也很有趣。
劈粒仔
若只有兩個人,踼毽子或「劈粒仔」都是不錯的點子。這「劈粒仔」名字特殊,其實和玩沙包沒兩樣。當年母親忙於生計,姊姊們也忙得連讀書的時間都嫌不足,那有閒工夫為我張羅花布、穿針線縫沙包?但話雖是這麼說,我還真擁有過「五」個沙包--那是跟著珠山姑姑回娘家的表姐不小心留下的。我視若至寶,即便它在口袋裡,沈甸甸地,老把前襟往下拉,扯得脖子難受,我還是隨身不離的帶著。可惜它不耐磨,沒多久就嗑破了皮,只好忍痛一個個扔了。這才體認到:還是大自然的東西好,小石頭唾手可得,又沒有害怕破損、遺失的掛礙,胡不可樂?
我平日走路,總會留意地上珍寶,凡是長像渾圓的小石頭,我都喜歡,也都往口袋裡堆。撿齊了大小平均石子三、五顆,就可玩將起來。遊戲有十二步驟,依口訣進行:「一碰雞,二碰鴨,三分開,四相疊,五拍身,六拍手,七捧球,八摸鼻,九咬耳,十拍腳,十一拍土腳,十二洗土腳。」
「劈粒仔」依石子數,區分為三塊、五塊、七塊,玩法略有變化。此外,還有一種更高段的「以鐵罐『劈粒仔』」玩法,周遭只有大表姊會,我們一夥人,經常得拜託半天,才得以大開眼界:
我們殷勤地以手拂塵,請她坐定,再圍坐在旁邊,聚精會神的看著。只見她單手握者鐵罐,把要上丟的石頭擱在鐵罐上頭,依口訣將石頭上頂,同時移動罐子刷刷刷,沒兩三下,地上的石子就聽話似的全進了罐子,你聽那「匡啷噹!」聲響還沒停,她早已倏地翻轉鐵罐接下石頭。這神乎其技的表演,我每次都看得目瞪口呆,卻一直操練不來。
如果手邊小石頭夠多的話,可進行「吃石子」比賽。兩人輪流,選一顆石子上丟後,同時抓取地上石子並順利承接落下的石子。這彈指起落間,橫掃千軍,儼然有大將軍風範。待石頭全數被吃盡後,再一併結算,以擁有石子數多者為勝。城隍廟門前右側,防空洞通氣孔上面平擱著大片石床,是「吃石子」的好場地,表妹與我同齡又同班,是遊戲的「最佳拍檔」。
蹌蹦
兩個人還可以玩「蹌蹦」,也就是「跳格子」遊戲。在「鍋貼大王」對面巷子,「沈家金紙舖」左側、「許家醬料店」門前有空地一片,撏撦根樹枝,往紅土地上一畫,就可跳個過癮。玩累了,還可以在木麻黃樹蔭下,坐看藍天白雲,享受好風呢!
「蹌蹦」需要「引子」,若以石頭擲地,力道不好控制,容易彈跳出格;以迴紋針、鐵絲等小東西串連而成的引子,擲地不動,穩能過關。我的口袋就是百寶箱,各式遊戲道具一堆。好好的衣服,不是撐破就是被刺破,平日見到媽媽,總像小偷似的閃閃躲躲,深怕被瞧出破綻,又有一頓好罵。但是袋子破了不補,好東西還不知要損失多少?只得央求手巧的姊姊們幫忙,由於次數過於頻繁,我沒等姊姊膩煩,趕緊學會「穿針使線」功夫,不祗如此,還能拼接零頭布料,自製「百寶袋」呢!
剪刀、石頭、布
如果只有兩個人,身邊又缺道具,那就玩「剪刀、石頭、布」吧!
遊戲方式:兩兩相對拉開距離,同時喊「剪刀、石頭、布」,猜拳贏的前進一步,以先走到對方位置者為勝。若距離拉太開了,「比手」看不見,別急,那就「跳腳」吧!雙腳交叉是剪刀,打開是布,併攏是石頭,一樣好玩的緊。
「剪刀、石頭、布」隨處可玩,而城隍廟附近,「沈家金紙舖」門前小土丘的階梯,更是絕佳所在。土丘右側樹高參天,灑落金光萬點,間以鳥語啾啾,蟬聲唧唧;土丘左側有夾竹桃兩株,枝黃葉綠,紅花開得疏疏密密,十分美麗。在這清風徐來,暗香浮動,光影婆娑的小天地裡,蹦蹦跳跳、上上下下的,真是愜意。小時候曾即景寫生,不但獲選參賽還得獎呢!不過,有時我愛在街弄巷道裡繞著玩,另有一番尋幽訪勝的樂趣。
這遊戲可略作變化,放寬步伐大小或蹦跳階數限制,也相對增加刺激性與危險度。如果階梯很高,就怕有人沒本事又不顧死活的亂跳,若摔了個狗吃屎,大伙兒還有餘興談笑,若摔斷骨頭起不來,可就慘了,這一幫子人,不論回家還是上學,都脫不了「三審會堂」,免不了一頓罰。
砸貝殼
金門四面環海,貝類是大海的產物,是漁民的寶貝,是婦女的裝飾品,更是孩子們戰鬥的玩具。
金城各地的印磚廠和一般建築工地廣場,海沙一堆堆的,都堆得山樣高。每座海沙山都是孩子們的嬉戲所,晴天可當滑梯溜,打沙仗;雨後濕漉漉的,可築城堡、挖地道。有些人則在沙堆裡鑽進鑽出、尋尋覓覓,就為翻撿貝殼,找貝殼王。
「砸貝殼」遊戲,以小貝殼為兵卒,立大貝殼為王。得備妥一堆貝殼,確定兵廣將足,才有獲勝的機會。遊戲開始,猜拳輸者,選一顆卒子放在地上應戰,對手拿起貝殼王俯身猛力將兵卒砸碎。接著換人出兵,輪流攻擊,以派不出兵卒赴難者為輸。
貝殼王多選體型碩大、質材堅固者,如鳳尾螺、千手螺、橙口榧螺、虎螺等;卒子則以短小精幹為佳。有的貝殼王,見一個殺一個,勇猛異常,常嚇得對手提早棄械投降。不過,貝殼王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小卒子也不全是待宰的羔羊。有時小卒子一個順勢打滾,逃出手掌心,貝殼王反倒是與堅實的地板有仇似,兀自惡狠狠的下砸--可憐貝殼王,登時灰飛煙滅;可憐主人那聲慘叫,直是痛澈心肺。而今既已到這步田地,只有黯然的遞上降書,鬱鬱離去;意外獲勝的一方,則笑得合不攏嘴,歡喜不迭的拿起小卒,愛不釋手的端詳半天,小心翼翼的將「秘密武器」納入口袋,才蹦蹦跳跳的離開。
遨鐵圈
當時自製的玩具很多,廢鐵圈配上一根鐵絲,就是好玩的「遨鐵圈」。那根鐵絲尾端,經鐵鉗打彎,盤成小圓,是操控鐵圈的利器。使用時嵌入,推令前行,鐵圈就如前導兵,在前開道,神氣十足。
由於鐵圈材料難尋,又不是人人可使,那「人行鐵圈行,人止鐵圈止」的道行,確實讓人打心裡佩服。所以,只要遨著鐵圈,就像罩著光環,總能吸引小朋友好奇的隨身附形,滾圈者就在一大群人狂舞追逐下昂首前行,儼若超級巨星。但玩鐵圈,也不是人人得意,「三腳貓」的脫序演出,亦尋常可見。
有次在街上閒逛,適值咱們班的「許大條」正要表演「滾圈」絕技。我看他一手拿著鐵絲,一手帶上鐵圈,架式十足,還高聲吆喝著,要前面的小孩子閃開,讓出一條路來。當一切就緒,許老大就在眾人的引頸期盼下,輕輕舞動鐵絲,沒想到鐵圈不給面子,賴皮似的在原地打轉兩下,就病懨懨的動也不動,急得他直跺腳,勉強捺住性子,連著又試了幾次,也都不順利。只見他臉色越來越難看,最後,竟然惱羞成怒,對著鐵圈又踹又踼的,十分暴力。這時候,多虧一旁的滾圈「粉絲」,不斷地為他加油打氣,央求再試一次,他這才穩住脾氣。後來,鐵圈終於成功的向前跑,大家「啊!」的一聲尖叫,才要拍手叫好,卻見許大條一臉尷尬,原來,他的鐵絲沒套好鐵圈,眼下好長一段下坡路,鐵圈自由快意的直往下衝,平日狂妄的許大條,只好拿著鐵絲滿街追著鐵圈跑,模樣狠狽極了。(中)

回頁首